3.1 大脑以间接的方式感觉世界,因为感觉器官将刺激转化为神经系统的语言:神经信息。
3.2 不同感觉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但每一种感觉会各自提取不同的信息,并将其发送到大脑中各自的专门加工区域。
3.3 知觉赋予感觉以意义,因此知觉产生的是对世界的解释,而不是对世界的完美表征。
你能想象如果你再也看不到色彩斑斓,只看到黑色、白色和灰色,你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吗?65岁的纽约人乔纳森·I.(Jonathan I.)就经历了这么离奇的感觉丧失。由于车祸,乔纳森大脑中负责颜色信息加工的区域受到了损伤。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在1995年出版的《火星上的人类学家》(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乔纳森这个病例的细节。
起初,乔纳森连字母都忘记了,这些字母看起来就像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但是,5天后,他的阅读障碍消失了。不过,他永久丧失了色觉,这种疾病被称为脑色盲(cerebral achromatopsia)。奇怪的是,乔纳森也失去了对颜色的记忆,例如,他再也想不起来“红色”曾经的样子。
正如你所料,生命中的这个转折让乔纳森变得沮丧起来。他的职业让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乔纳森是一位画家,他的谋生手段就是以生动的色彩来表现他对世界的视觉形象。现在整个色彩世界都消失了,一切都那么单调,像是“铅铸的”一样。他看自己的画作时,以前会觉得那些画充满了特殊意义和情感联想,但他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画布上陌生的、毫无意义的物体。
尽管如此,乔纳森的故事还是有一个算得上幸运的结局,这揭示了人类精神的韧性。乔纳森后来成了一名“夜行侠”,他在夜间旅行和工作,并与其他夜行人士交往。(在本章中,我们将会看到,良好的色觉取决于明亮的照明,如日光;大多数人的色觉在黑夜里没有那么敏锐。)他也开始意识到,他现在的视力其实非常好,能够在夜间看清四个街区以外的车牌。乔纳森开始把自己对色觉的“丧失”重新理解为一种“礼物”,因为他不再为颜色而分心,所以可以更加专注于形状、形式和内容。最后,他转为只画黑白画。评论家们称赞他的事业成功地进入了“新的阶段”。他还成了一个熟练的雕塑家,尽管他出事前从未尝试过做雕塑。因此,随着乔纳森的色彩世界的消失,在他对环境中的人、物体和事件的知觉中诞生了一个“纯粹形式”的新世界。
我们能从乔纳森的经历中学习到什么呢?他不寻常的感觉丧失告诉我们,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依赖于一个加工传入信息的复杂感觉系统。换句话说,我们不是直接体验世界,而是通过一系列我们称之为感觉的“过滤器”来体验世界。通过研究这种感觉丧失的案例,心理学家们已经了解到很多感觉加工系统的工作机制。而且,在更个人化的层面上,像乔纳森这样的案例研究让我们可以暂时脱离自己的经验,更清楚地看到人类在面对灾难性损失时的韧性。
乔纳森的案例也引发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许多情况都会对视力,特别是对颜色知觉的能力造成干扰,例如,导致眼睛、视神经或大脑的异常。但乔纳森的色觉丧失也迫使我们问这样的一个问题:颜色是否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或者说颜色是否可能只是我们大脑的产物?
这样的问题乍一看似乎荒谬至极。但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觉得颜色,甚至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的产物。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可能是:
本章思考题:
有没有办法判断我们头脑中“看到”的世界是否与外部世界相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否和其他人一样?
本章将向你展示心理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本章还将在大脑结构的基础上,引领我们在逻辑上往前迈一步,即说明外部世界的信息是如何进入大脑的,以及大脑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