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报名了一个特别贵的课程。有线下的授课与讨论,有导师的一对一单独辅导,也有每周一次的课后阅读资料和微信学习群。
第一周的阅读资料发来后,我非常地不爽。因为看到了多处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规范,还有的句子甚至都没写完,直接断掉了。更让我受不了的是,阅读资料是从外语翻译成中文的,读起来特别费劲。从标题到正文,好多地方我反复阅读和揣摩,也搞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世界级导师写出来的作品,怎么会这么晦涩难懂?
是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行?还是翻译得有问题?
就算是我理解能力的问题,那没有错别字和用对标点符号要求不高吧?怎么能这样品质的东西就拿来发给学员们阅读?
这么多学员,用了这么多次的资料,怎么都没有人提意见?
犹豫了好几天,我还是决定在学习群说出我的感受。
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认真钻研一门学问,在不断精进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可是作为一个几万块学费的课程,世界级水平的导师,在课程最后的阶段给这样文字水平的阅读资料,让同学们花好多时间去揣摩和猜测文字上的含义,还不清楚自己理解的是不是导师的原意(可能看这些中文的每个人都是在凭自己的理解在猜测),这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
我觉得,即便是翻译,也可以做得更好的。
吐完槽,自己越想越生气。
怎么都没有人回应呢?
是我说的不对?还是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些文字的问题?
是同学们不敢得罪老师,都不敢吭声?……
各种声音在脑海里呼啸而过,让我气愤不已,心绪难平。
就这样翻来覆去、纠结了好半天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掉进了情绪的坑。
一直很认同这样一个说法,“情绪是我们的念头和想法在身体上的反应。”人之所以有情绪,在于情绪背后的想法。想法变了,情绪也会有不同。情绪不同了,伴随的行为也会不一样。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觉察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又怎样才能把引发负面情绪的负面想法转化为积极正面的想法,从而带来积极正面的行为呢?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教练小工具——“觉察日记”。
简单来说,它分为七步:
1. 冲突
记录产生冲突的人和事。这部分要求区分事实和想象,尽量做到描述事实,不做价值判断。
2. 期望
写下自己对对方的期待。这里的思路是,人之所以与其他人或事物有冲突,是因为对对方有期待。那么回想一下,在这个冲突里,我期待对方是什么样子的,我期望对方做什么,或者我期望对方做到什么样子。然后对方没有做到,所以我会和对方产生一个冲突,从而引发了我的一些负面的情绪。
3. 十个原因
写下自己产生期待的十个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待。
4. 十个卓越性
基于上面写的十个原因找到自己内在的卓越性(greatness),并对此作出承诺。对第3和第4步的理解是:人之所以对冲突的对方有期待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卓越性,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这些要求,所以我们把要求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希望对方也能做到。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冲突当中,看到自己内在的卓越性,从而理解产生期待的原因。
5. 十个现实检查
检查自己的期待是否与现实相符。换句话说,检视一下现实当中大多数人是怎样的——我的期待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吗?冲突中的对方,TA也一定能做到吗?可以问自己,把自己的期待与现实相比对时,发现了什么?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觉察到自己的期待是不符合现实的。
6. 礼物
基于我自身的卓越性,我要为冲突的对方送出一份礼物。因为我看到了自身的卓越性,也明白冲突中的对方也有其自身的卓越性,只是可能跟我的不一样。在现实检查中我会发现,我的期待是经由我自己的卓越性而来,对方却不一定或很难做到。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的卓越?怎样做才能用我的卓越去影响TA?即,不再与对方冲突,而是主动和解,从自身的卓越出发,为冲突中的对方做些什么。
7. 决定
针对这份礼物我决定要怎样做。比如说要在某个时点或者状况下为对方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或者我承诺在某段时间内,例如今天开始到下周一之间我要做到什么事,或者避免做出什么事情。这是针对上面第6步的礼物而作出的行动。
这个工具,既是教练自我修炼的秘密武器,也是一般人自我教练、化解冲突与情绪的神器。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从检视期望到承诺卓越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产生冲突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不好、因为对方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卓越性。比如说我们要求高,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有一些期待。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就把我们原来的那些负面情绪(失望啊,愤怒啊,或者是不满),扭转到比较正面的角度上。
这种想法的转变,其实也印证了一句话:“不是事情让我们困扰,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产生困扰”。当我们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去评判TA,去否定对方说他们怎么没做好这件事或者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负面情绪;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卓越性而引发了这个冲突,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很容易被化解掉。
第二,让我们看到冲突都是我的内在对外界的一种投射。
我们在冲突中要求他人做到的,其实都是对自己的要求。一旦觉察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放下改变他人的想法,把注意力的焦点立刻拉回到自己的身上。
第三,通过送礼物和做决定,最终把思路落实到行动的改变上。
也就是说面对这个冲突,自己不光要知道事实是怎样的,情绪又是怎样变化的,不光要看到自己对对方的期待,看到自身的卓越性,最后一定会落实到行动的改变上。也就是说,对于冲突的对方,我愿意为TA做些什么。
于是,我针对当日的发言写了如下的觉察日记:
1. 冲突
认为阅读材料文字不清晰不通顺,花费好多时间反复揣摩文字的含义,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还不能确定自己体会/猜测的对不对。认为时间应该被用在悉心体会导师的教导上,而不是用在反复揣摩中文翻译的文字含义上。
以及文中有些明显打错字、用错词、语句不通顺,甚至一句话没有写完后面就断了的地方。作为学员感到没有被用心对待。
2. 期望
(1)期望阅读材料文字清晰、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未完成的句子。
(2)可能期待得到一个绝对权威或者完全正确的答案?发现很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于是感到很抓狂。由此也觉察到自己“希望得到标准答案”的倾向。
(3)期待阅读材料没有歧义和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
3. 十个原因
(1)有助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内容。
(2)节省反复揣摩文字含义的时间。
(3)体现尊重和用心对待学员的态度。
(4)体现认真、负责与专业性。
(5)不致引发歧义。
(6)更加清晰明了,有助指导行动。
(7)更有助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8)知道内容看懂与否,而不是纠结文字的含义。
(9)看到自己的不足。
(10)继续前进,不纠结。
4. 十个卓越
我的卓越性是承诺:
(1)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内容。
(2)节省反复揣摩文字含义的时间?
(3)尊重并用心对待自己。
(4)体现认真、负责与专业性。
(5)写东西不引发歧义。
(6)写东西清晰明了,有助指导行动。
(7)增进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8)知道内容看懂与否,而不是纠结文字的含义。
(9)看到自己的不足。
(10)继续前进,不纠结。
5. 十个现实检查
我的发现是:因为我本身做研究工作,对文字的敏感度很高。我本身又是比较完美主义的人,对人事物都要求高。但是准备阅读资料的人,可能本身在文字方面没有这么深的功底,所以出现很多用词不规范的地方;以及负责翻译的人对专业的内容也不是那么熟悉,所以有些措辞会出现偏差。
因此,要相信整理材料的各位已经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尽最大可能体现出细致、专业的态度。有任何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齐心协力来修订和改正。而我则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拿学费说事儿。
6. 礼物
主动与工作人员和辅导老师沟通,获得大家的理解与共识。同时表白,我的发言并无心针对任何人,也无意批评任何人。只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以及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7. 决定
(1)继续认真完成每日的功课。
(2)做一个阅读材料勘误记录,至少把我看到的明显瑕疵记录下来,提供给工作人员参考和修改。为后面的同学提供学习的便利。
由此,我就把对阅读资料质量的不满,转化为对自己高品质要求的欣赏,和应用自身专业性协助修订阅读资料,为课程和其他同学做贡献的主动行动。
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各种冲突,都可以用这个思路来试试。愿觉察日记帮你从“冲突纠结”到“发展卓越”,找回平静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