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团体

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团体

作者: 苏凉星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04:04 被阅读0次

    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 年 1 月 4 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1932年停刊,结束。

    成员: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孙伏园等 12 人发起,会员先后有 170 多人。 《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小 说月报》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主要针对鸳鸯蝴蝶派的旧派文学娱乐、消遣作用而严肃提出。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

    局限性: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创造社

    时间: 1921 年7月,日本东京成立。1929年解散。

    成员:主要是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创建的。为响应国内北京的文学研究会。

    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洪水》等。

    前期: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主张浪漫主义,忠实“内心的要求”,提倡内心的个性、自我,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 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后期: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倾向革命。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创作。

    1929年为国民党当局封闭,创造社联合太阳社与鲁迅等进步作家,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新月社

    时间: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

    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

    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前期阵地:《晨报副刊》

    后期阵地:《新月》月刊,《诗刊》周刊。

    1926年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 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 年 3 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 从徐志摩、胡适发起的 早期的聚餐会、新月社到《晨报副刊》的《诗镌》和《剧刊》;从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到《诗刊》和《学文》,“新月”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再回到北京、历时 11 年的复杂过程, 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领域,更旁及文艺理论和美术,尤其是跳出“文艺”的 象牙塔,关注到了现实政治。

    就文艺而言,他们拒绝所谓的“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不 迷信“为人生而艺术”或“为艺术而艺术”,更不赞同以文学为政治宣传工具,他们讲究“人 性”,崇尚的只是走正常的文艺发展的道路;

    就政治而言,他们反对专制,推崇民主和法治, 呼唤人权。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 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诗歌主张:a.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b.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 美、建筑美。

    语丝社

    时间:1924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1930年停刊即解散。

    成员: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提倡:“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 形成了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 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 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五、莽原社

    时间:1925年4月北京成立。1927年停止活动。

    成员:鲁迅、高长虹、黄鹏基、尚钺、向培良、韦素园、韦丛芜等。

    出版《莽原》周刊得名。

    提倡: “撕毁旧社会的假面”

    宗旨:“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六、未名社

    时间:1925年8月北京成立。

    成员: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

    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 ,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

    后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活动: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主,尤其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兼文学创作。

    1928年 4月,曾被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

    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

    1931年鲁迅退出,1933年解散。

    注: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领袖人物。

    七、沉钟社

    时间: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

    前身:在“浅草社”(1922年上海)基础上发展而来。《浅草季刊》

    成员: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创办《沉钟》周刊,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创作上,他们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从事工作:翻译与创作并重。

    八、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

    时间:中国共产党于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学组织。

    成员:主要创建人鲁迅、茅盾、郭沫若等。

    鲁迅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

    目的: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文学周报》、《文学导报》等。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握权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与“新月派”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资产阶级代言人”进行笔战。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学衡派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反映在创作中,有些作品还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对此,鲁迅曾进行过中肯而切实的批评。

    1936 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行解散。

    九、京派 (非组织,名称的沿用)

    时间: 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

    成员: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 季刊》、《大公报•文艺》。

    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思想: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 "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 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 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代表作:《边城》、《萧萧》、《长河》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文学——文学团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gz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