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大宝:
先说一下六经辨证与八纲的关系
橘大宝:
六经辨证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的具体内容,今世所说的八纲辨证,就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提炼出来而加以系统化,并充实了它的内容,作为其他各科的辨证纲领。
橘大宝:
《伤寒论》中的三阳病,一般来说,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但这种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橘大宝:
例如太阳属表,也可以出现下焦蓄水或蓄血的里证。表证中又分有汗者为表虚,无汗者为表实,里证中蓄水和蓄血,其性质也有寒热之异。另外,表证中恶寒和发热并见者属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则属阴。
橘大宝:
又如阳明病属里,但也有恶寒发热,气喘,脉浮的表证。阳明病虽有以胃家实作为辨证提纲的里实热证,也可以有食谷欲呕、饮水则哕等虚寒证,有阳热内结于肠,可下的三承气汤证,也有阴虚水停、小便不利的猪苓汤证等。
橘大宝:
再如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中有喜呕不欲食之胃虚证,同时又有胆火郁于上焦的胸胁满心烦的实热证,有兼有表寒的柴胡桂枝汤证,也有兼有里实的大柴胡汤证等。此外,还有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的病理机转
橘大宝:
《伤寒论》中的三阴病,一般来说多属里证、虚证、寒证,但也不是绝对的。
橘大宝:
例如太阴病不仅有腹满时痛下利的里寒证,也有恶寒,手足温,脉浮缓的表寒证;有“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的寒湿证,又有腹满兼大实痛宜加大黄导滞的湿热证。当脾阳恢复,消灼胃津时,可以见到阴阳转化,由太阴寒湿证变为阳明燥热证的病理机转。
橘大宝:
少阴病属于阳虚里寒证的多,但也可出现阳虚表寒证。有阳虚寒化证,也有阴虚热化证。当少阴阳气恢复太过时,可以见到由阴转阳,肾移热于膀胱的病理机转。
橘大宝:
厥阴病虽然病情复杂,但也要辨阴阳的进退,寒热的多少,邪气的深浅,权衡虚实,才能立法定方
橘大宝:
《伤寒论》六经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充分理解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进行临床辨证和治疗,更好的背诵伤寒。
橘大宝:
再说一下六经传变和合病并病,这部分也经常涉及
橘大宝:
六经所属的脏腑经络互相表里络属,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有机联系,故在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传、变以及合病、并病的证候。
橘大宝:
传经是指某经的主证已不存在,但病尚未痊愈而出现另一经的主证。例如太阳病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证虽除,紧接着又出现不恶寒反恶热、身热、汗出、口渴的阳明证,叫做内传阳明。
橘大宝:
传经与否,以当时所见的脉证为据,传经、越经传、再经传等是经络学说的一种理论,不适于六经辨证。简言之,传经尽管其病机、脉证完全不同,但仍可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
橘大宝:
变证是指某一经的病情起了变化,主症不存在了,而疾病未愈,出现不属于其他经的症状。例如太阳病的主症不存在了,出现心下痞硬、呕吐、下利等胃肠症状,这些胃肠症状不属于阳明病而称为痞症等等,叫做“变证”
橘大宝:
推之,变证是不能以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的。所以,传经与变证鉴别要点在于能否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
橘大宝:
产生的传变与否,一般来说,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一为正气的强弱;二为感受邪气的轻重;三为治疗的当否
橘大宝:
合病,即初起两经或三经的主证同时出现,叫做“合病”。其特点是病势往往偏盛于一经。其治疗原则是针对偏盛的一方。
橘大宝:
并病即初病时先见某一经的主证,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再出现另一经的主证,两经主证并存,称之为“并病”。其特点是两经的症状可以明显划分,而其治疗原则却须两经同时兼顾
橘大宝:
现在对这两天背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橘大宝: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共有原文30条,分为两部分,内容比较易于掌握。
橘大宝:
第一部分由原文1-11条为论述太阳病的辨证纲要。
第二部分由原文12-30条为论述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主证、主方、兼证、变证及禁忌证的证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