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沙河、武成河、大南河、温泉河四条南部河流自南部云雾山、太皇山脚下左右分开,沿各自河谷向北流去,与北部水帘洞脚下向南流去的响河,在武山县境内汇入滚滚东去的渭河,象多足的游龙一样形成了渭河水系。
渭河就象一条麻线娘娘遗落的魔绳从老君山下穿城而过,蜿蜒向东。她时而清澈细流,汨汨轻语;时而水花翻滚,滔滔而歌;时而又浊浪滔天,气势汹汹;时而冰凌满岸,傲气顿失!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千百年来从陇原大地汤汤东流,浇灌了两岸万顷的良田桑柳,滋润着南北无数的子民从远古走到今天,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伏羲文化、秦文化和汉唐文化,培育出了几多影响后世的英雄豪杰、文化巨擘。渭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是黄河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可见古人早就考证了渭河发源于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右大地,冲开秦岭腹地,经宝鸡峡,过八百里秦川,浩浩荡荡从潼关入注黄河!《诗·渭阳》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谷风》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句,都记载了渭河与华夏古老文化的源缘。而著名的《蒹葭》一诗,则不但描绘出古代渭水岸边水波荡漾,苇草丰茂,如诗如画的景象,而且表现了渭河先民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
唐代李白、白居易、贾岛等著名诗人的“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等诗句,则描绘出当时水碧浪白,鸟飞鱼翔,水肥草丰的富饶景象。
而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冷朝阳“晚来渭水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句和清人朱集义的“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等诗则描写出了渭河烟波浩渺,荷叶田田,渔舟唱晚,稻椒满川,澜安民富,人水相依的富庶和谐气象!
小时候,每逢洛门赶集,跟着父亲,从龙泉古渡口坐牛皮伐子,飘渡于南北两岸,那种波浪逐天,震耳涛声与船工雄壮的号子交织的惊心动魄场面令人仍然记忆犹新。
而今,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繁荣,两岸高楼林立,公路纵横交错,河流几经断流,河堤弱不经风,桥梁基石浅露,河道沙场遍地,滩涂改种良田,人们早己忘却了渭河桀骜不驯、喜怒无常的性格,也忘记了渭河曾经带来的巨大伤痛!
然而,今夏这一季的汛期,完全是渭河给她子民的一次严厉的警告。
站在渭河岸边,那宽阔的河面翻卷着滔天的浊浪,咆哮着,怒吼着滚滚向东,强劲的浪头一次又一次冲击着羸弱的岸堤,哗啦啦垮塌的堤块和震人心魂的气势向人们宣示着人类对自已的蔑视。新闻里不绝于耳的是两岸桥毁房跨、坡滑路蹋、畜死人亡的令人痛心消息!曾经那"荷叶田田"、"蒹葭苍苍"、"中有鲤与鲂"的宁静恬美早没了踪影!
天灾兮?人祸兮?
吾闻“善治秦者先治水,而善治水者先治渭。”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派大禹治九州水患,大禹变堵截为疏浚,在渭源鸟鼠山开锹一挖,汩汩清流溢川而出,是为渭河水之源,渭河文化之源也从此发端,故渭河两岸人习惯称渭河为“禹河”。
传说不必当真,然真正心怀天下,造福一方百姓,"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政者,难道不应该重视水利事业,兴建防汛工程,坚决打击豆府渣工程,目光长远,防患于未然,不以眼前政绩为重,忧百姓之忧吗?而灾难既临,穷其力量,冲在一线,劳民伤财,亡羊补牢,然后堂而煌之地宣耀抗洪抢险功绩,而不追根溯源,问责那些"良心工程"的始作甬者。何况,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的力量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是何其渺小而微不足道呀!
泱泱黄水,怒吼向东;悠悠公心,何其难寻?人为财死,鸟因食亡;贪念欲壑,永远难平!
只有抛掉欲念,心有他人,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合谐相依,人类才能免受自然惩罚,在尊重自然规律中找到自然的尊重!
2018.7.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