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对Zine《Quarantine》编辑过程的记录。
起意
每个人都会在疫情期间,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度过这漫漫隔离时间。而做Zine,应该是我目前寻得的理想方式。在这过程中,安静,坦然,有整理过往照片的喜悦,看着Zine一步一步成型的激动,更不用提拿到印店寄来的最终实体版Zine的满满成就感。
事实上,从一月底回到北京,我已经印出我的三本Zine,另外一个系列的三本,也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两本的制作。那现在,有幸接到Patrick的邀请,通过文字直播的方式,分享我制作Zine的过程。我也恳切希望得到指点和交流的机会。
这便是第一篇。我称之为起意。
在我看来,制作一本Zine,需要契机,一个刺激到自己的情境。这次理所当然是史无前例的疫情。因为期望参加OFPiX的还乡计划,以及一月一志的计划,我为春节还乡准备了充足的胶卷,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把我的计划引到了另外一个方向。
虽然还乡图片故事完成了,但我和家人却不得不提前结束春节假期,离开父母家,在一月底借道上海,匆匆回到北京,开始到今天为止,将近两个月的自我隔离。
也许拍摄多了,总会在面临环境的剧烈变化时,有一种担心之外的窃喜:这样的疫情分明就是摄影创作的良机。我为了减少之前在制作zine时发现的胶片类型不同导致风格色调不一致的问题,立刻从网上下单了十几个HP5的胶卷。是的,那时我对这个项目或者Zine的期待是黑白色调的。
但疫情的剧烈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胶卷卖家不能准时发货,日期未知。我和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一样,就此陷入了一座房子里。动弹不得。
我想这个星球的人,会有跟我类似的感受。开始的时候,各种负面的信息,不断搅动我们的神经,情绪此起彼伏。虽然我能意识到,这可能是很好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机会,但多数时候我仍然不能自已。直到自己慢慢稳定了情绪,伴随着脑子里因为信息和情绪的搅动,不断出现的种种碎片,我觉得我应该有所行动了。
禁足已久。我看着窗外的北京的天,时而阴郁,时而湛蓝,又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历经三场雪。开始想念北京的马路,路上的人和车,公园里的游船,地下铁,还有我每天都极不情愿的拥挤。所有的这些都让我神往,心里有所期待。我知道这几年拍胶片,在街头和公园扭扭捏捏也拍了一些照片。我想这也许会是一本值得记忆的Zine。
在2017和2018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平均每个月都会往返武汉,那个我目睹拥堵和灰尘,感受暴热和烟火气,以及大快朵颐小龙虾的城市,这个时间却沦为人间炼狱。我熟悉的办公室,熟识的同事和朋友,住过的酒店,留下过身影的植物园、东湖、武汉关码头、归元寺,现在却成了只能存留于比特空间的回忆。我想把我对武汉的拍摄记录,同样整理出来,成为这个系列的第二本值得记忆的Zine。
这次我想同步记录的,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一个主题是隔离的Zine。在北京的隔离期,我基本在家,偶尔下楼取快递,有过两次出门的经历。我看到空荡荡的首体南路,游弋的环保工人,以及各个小区门口严阵以待的保安和街道人员,以及偶尔出现的像迷失街头的形单影只。威尔史密斯《我的传奇》的画面会不断进入到我的脑海。我有幸记录了其中一些。我还记录了一些我在家的照片,家人的照片,窗外的照片。
通过它,或者通过这个系列,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些回忆,以及一些现实的感受。我想这跟大多数人并无二致,我们并没有处于漩涡的中心,不会有现场的壮烈感受,有的只是我们的回忆,以及我们对当下被隔离禁足处境的感受。
一点想象
从1月份开始有隔离的消息,到今天,我拍了有11卷胶片。隔离的Zine,照片理应会从这些片子中选出。
尽管还未动手,我对这个系列的三本,已经会有大致的想象。三本尺寸一致,封面用不同色彩,以尽量反映内容的不同和基调。每本的的照片数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厚度可能不同。但装订方式应该尽可能一致。比如不应该有一本胶装和一本骑马钉的情况,导致翻阅的体验不同,从而影响到观者对整个系列一致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会受到手头一本摄影书的启发。它的尺寸,装订方式,版式,都会启发到我对自己的Zine的想象。这次我受到的影响来自于《LODON UNDERGROUND 1970-1980》,它是一套六本中一本。尺寸和版式都让我喜欢。193mmx157mm的尺寸对于一个系列来说,携带足够方便,翻阅的体验也不至于局促。我喜欢它这个系列的封面色彩变化。
image我目前希望是不会采用胶装,牺牲了版面,也会影响阅读的感受。除非最后发现是有成本的约束。因为是关于回忆和隔离的主题,使用高亮白色的纸张,应该会有点跳脱,我可能会尝试米白或者浅米的纸张。
好了,这就是我对于这本即将制作的Zine的起意和一点想象。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想象都会随着进程落到实处时,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至少让我自己充满期待。
谢谢。
(写到这里,耳机里传来《汉阳门花园》的乐声。)
初选
我在Lightroom里面创建了一个名叫Quarantine的Collection,作为我的目标Collection。接下来,就是从我的13个胶卷中,选择我初步会觉得进入到最后范围的那些照片。我还想起有一些用手机在家里随手拍到窗外,或者下楼取快递的照片,其中有几张我挺喜欢的。我也会导出它们到Lightroom作为备选。
这个过程不会很慢,因为在前一步里面,正如Patrick所言,我会对这本Zine的定位有初步的想法:
通过它,或者通过这个系列,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自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些回忆,以及一些现实的感受。我想这跟大多数人并无二致,我们并没有处于漩涡的中心,不会有现场的壮烈感受,有的只是我们的回忆,以及我们对当下被隔离禁足处境的感受。
这样的话,会比较容易辨别哪些照片更匹配想法,而哪些则应该摒除在外。那些好看的照片自然逃不脱自己的眼睛,以及那些在照片的观看中能流露出某些情绪或者感受的,也会进入我的初选范围。这个过程不会很慢,毕竟照片不少。而且我知道还有复选的机会。
在睡前,戴上耳机,听着轻音乐,观看并挑选照片,变成一件极为享受的事情。
经过第一轮的初选,目测有几种类型的照片会进入到复选的范围:
- 个人感受类,有可能是空镜,或者远处的雪景。
- 街上,以及公园里,人们在场景下的不同状态。
- 一些特别工作类型的人:快递员,环保工人,不得不外出的人,比如采购生活物资的人们。
- 街上的景观。
- 以及我意识到虽然多数是黑白照片,但还有零星几卷是彩色。我该如何处置黑白和彩色的相处呢,如果都放在一个zine里。
就这样,初选我挑出了124张。
复选
接着,如果有时间,我会紧接进行第二轮的复选,复选的结果作为进一步编排照片的基础。
毕竟第一轮是初选,很粗略的过程。这一轮复选,希望能更进一步。作为记录,我当然想保留尽可能多的照片。我也发现有一些同质的照片,显得重复的我会去掉。但如果都想保留,我想也许可以尝试排版单页多图,这是我之前编辑zine的时候没有过的经验。
也许最后留下80张左右就好。尽管我对篇幅没有限制的期待。但毕竟太过冗长会让人觉得失去观看的耐心。
不同的想法,在选片的过程中时有冒出。
这次我采用了另一个简单的办法,对这124张:
- 打三星,表示没什么意外会进入到最后的设计范围
- 打一星,则是我心里有点犹豫,姑且留作备用,不排除最后采用的可能性
- 不标星,没有意外的话会弃用。
在这个复选的过程完成后,大于等于1星的,有93张。
image下面我希望能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把这93张照片,放一两天。再回过头来,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设计。
审视每一张照片
经过一两天,可以换一个新的心情继续这本疫期Zine的编辑。
在上一步筛选出的93张照片,仍然会觉得庞杂。我期望对它们作进一步的精选。这里的重要依据就是,我会以怎样的线索,让图片在Zine中行进,也就是观者在浏览Zine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察觉到某种顺理成章的线索。
我比较习惯在Lightroom中完成这一步思考的过程。
依然,我还是会寻找个人安静的时间,音乐相伴,在LR里面给每一张照片更多的观看和停留时间。这时候对这本Zine主题的期待,牢记在心,会是判别当下这张图片存留的依据。
我相信每一张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可能直白告诉观者什么,或者不同的观者会有各自的解读。它可以是完全私人,但也可能完全中性。看着一张张照片,我决定了这次恐怕还是不要太过私人化,作为一次有点严肃意义的记录,一张只对自己的回忆有情绪上的交代的图片,恐怕对观者并不公平。这里有的确有自己对这个zine的想象,以及对观者的想象。
不同线索的可能
这一步恐怕相对来说是最难的。
但仍然会有不同的可能性,在我的大脑里面冒出:
- 按照时间排序陈述图片。我知道照片拍摄的顺序,我以时间推进作为线索,这对我会是一种完整不出格的回忆记录。稍作调整,对观者来说也不会太难。但可能会容易平铺直叙,缺少新意。
- 按照对页色彩的对比怎么样?比如左页黑白,右页彩色,对比进入隔离和退出隔离的两种状态,不管在所见上,还是在情绪上,在同一个跨页上看到前后的变化,这会比较有趣。按前提是可对比的颜色照片足量才好。
- 再进一步,按照室内、室外作为对页的对比会怎样?这样会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尝试,但我对我拍的那些照片没有信心。这恐怕在开头就应该对照片的拍摄有项目的设计才好,我想这对跨页的照片内涵要求会高一些。
- 或者就是简单的,按照黑白-彩色-黑白-彩色这样的颜色跳跃来组织会如何?
不同线索的可能性在我的脑子里出现。
就这样,最终的线索在我的意识里逐渐清晰起来。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观者自我能解释这条线索。
最后决定,我会在时间和位移上,并行处置这条线索,观者可以跟着这条线索明显察觉到变化。总体而言是从黑白到彩色,明确表达疫情从骤然开始到缓慢结束,这个过程中我、周围的人、环境的变化。
顺理成章地,我必须考虑在时间和位移上变化时,需要采取怎样的图片用于过渡,甚至遭遇可能最适合用于封面的照片。
就这样,45张照片,按照线索的顺序,最后留在了我的LR视图里面。
image图片处理
这一步骤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对入围的那些图片,做一些整理,包括但不限于:
- 比例:135的统一设置成3x2的比例,120的是6x6。除了个别版式想单独设计。
- 旋转:有些照片需要略微调整角度。
- 裁剪:对部分照片做有限修剪,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就好。特别对于计划出血的照片,需要按照实际的出血边框尺寸来裁剪图片。这里的好处不言自喻。
调色,值得单独拿出来说,通常会期望照片整体体现基本一致的色调。这样不会太跳脱,节奏也好掌握。我使用胶片的好处在于宽容度比较高,而且多数是黑白照片,除非出现极个别例外,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是问题。彩色的几张也没有太出格的。
我在玛格南的文章里面看到过视觉连贯性的说法。为了组照呈现的一致性效果,摄影师会把天气和光线的因素考虑进来,刻意强调这两者稳定一致的时候才外拍。有趣的启发。果然没有精细准备的不是,能在前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拖到后期。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可能需要设计怎样的封面。同系列的第一二本的封面已经采取了类似的风格,第三本的封面应该类似。
image image在网络上浏览时,不经意间见过这个黄色的警告图片,相对于隔离这个主题的Zine,似乎正好合适?
image模拟排片
偷懒了,使用Patrick教我的方法,不打印了,试试直接在文件夹内排片。从Lightroom导出全尺寸的图片,毕竟要在后续步骤插入InDesign中。在文件夹图片预览的选项中,设置缩略图成合适的尺寸,便于排布图片。尺寸不要太大,否则还需要上下滚动才能浏览全部图片。尺寸也不好太小,小到自己看不清图片的内容。
在前面有提过,这本Zine会以怎样的线索安排图片。
我会在时间和位移上,并行处置这条线索,观者可以跟着这条线索明显察觉到变化。总体而言是从黑白到彩色,明确表达疫情从骤然开始到缓慢结束。
有了这个前提,排片显得容易许多。但过程中有几个细致的点需要考虑:
- 该用如何的排片节奏,来体现我所见隔离前的人们心态。
- 如何排片体现宣布隔离的突然和冷硬,特别是小区大门紧闭。
- 哪几张适合出血体现气氛,比如空置的街道和路边的形单影只。
- 如何用彩色图片体现适应或者结束的隔离状态。也许需要跨页只是一张一张进入视野,作为从隔离中缓慢恢复的印象?
最关键的,如何用排片的密度,体现整体情绪和观看节奏。这真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也纯属业余,在慢慢摸索。
image主版式,使用跨页左右各一张。除了个别需要体现密度,会出现跨页三张图片。
慢慢排片,初见规模。偶尔会有个别照片出来,放在本来的计划线索位置怎么看都不太合适。没有关系,放在最右侧暂时闲置。
对这个过程,我仍然持有开放的态度。我自己的经验,每一步骤的计划和设计,都可能在下一步骤发生变化,这是有惊喜的地方。恐怕这也是做Zine能带给我的很重要的快乐。
进入InDesign
照片的范围基本确定,排片也有了大致的方向。进入InDesign后的工作就显得轻松很多。
InDesign的可视化程度高,最大的便利莫过于所见即所得的书面设计体验。设计好Master Page里的图片框,以及图片对齐方式。这让后续工作事倍功半。
在按照排片计划逐渐插入图片的时候,仍然会有零星的调整。
比如原定的几处三张并排跨页,会因为图片的内容发现不再适合,拜InDesign所见即所得的预览体验所赐。比如小区大门紧闭的图片,三张并行跨页会消减单页呈现对观看的压迫体验。所以使用了三张各占一页。
image原定分居左右的图片,也会因为预览效果的变化,调换两者的顺序。还可能有的变化是,在插入图片的时候,发现了个别更适合跨页出血而不是只居单页的图片。
image甚至还有个别的图片,在进入InDesign后发现不再有合适的位置。我选择将其搁置一边。
image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完成了图片的插入和预览。不得不感慨,InDesign真是个不能再好用的工具。
最后加上工作坊的logo。以及开篇文字,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客。
我意识到这个疫情系列的三本,内页主版面的图片使用了并不一样的尺寸。武汉那本最小,北京那本最大,隔离这本居中。对此我不是很有经验,图片在单页上的边距设置应该符合怎样的经验,我想印出来样书之后判断。
好了,导出到PDF。放一放,确认一下PDF内各页的顺序,细节,文字是否会有纰漏,就可以交付给印店了。
这里我关于我的《Quarantine》Zine编辑过程就算直播完成了。谢谢。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