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中国人自古就有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父母也会常常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只可惜中国的教育用于形容词居多,具体的描述不多,如何才算脚踏实地?哪些事是脚踏实地的事?哪些又是好高骛远?为何想到这些问题呢?恰好今天看到了一个机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的内容之详尽,细节之完善令我震惊,让我体会到这家机构的脚踏实地,另外晚上看了郭德纲写的书《过的刚好》,书中描述了郭德纲早年说相声的艰辛,我想他能有如此的成就和他脚踏实地的说好每一段相声分不开。于是就想说说我重新理解的脚踏实地。
首先,要用脚,而不是只用脑。不能说我想到一件事情,觉得挺好的,很多人停留在头脑中,满足于自己的美好的想法,想一想就很开心,整天做梦,说起未来的规划口若悬河,讲到未来的计划头头是道。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当然不是说不用脑,但是头脑思考清楚后,就要交给脚去执行了,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
其次,踏是一个动词,就是要行动起来,要做事,踏出去这一步,需要勇气,踏出自己的舒适圈,需要敢于面对的勇气,任何事只要做就有两种可能性,成或者不成,但如果不做就没有任何失败的风险,所以这是很多人不敢踏出去的原因,内心的恐惧让人们害怕出错,害怕被人指责,害怕承担责任,那么不如拖延不做,每次说起来就以还不够完善为理由,需要再做周密策划,可是你问他完善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行动呢?估计他自己都没想过,或者说没有任何失败的风险,但是这世上哪里有必定成功的事情呢?
再次,实不是虚,是实实在在的,怎么区分虚实?可以用SMART法则,SMART方法由五个英文字母构成:Specific(具体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实现的), Relevant(相关的), Time-based(有时限的)。只有同时符合这几项的事情,才能算是实事。人们经常会犯一些基本的错误,即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客观情况、不容易执行落实,因此计划容易变成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都需要做些实事儿,才能长久的生存,比如信义集团曾是汽车刹车片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做了和本行业不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以后,拖垮了本行业导致破产。
最后,地就是要接地气儿,不能太飘,到底飘不飘其实和想法无关,而是有没有具体的去做,比如有人说马云当年的想法就很飘,想做中国的ebay,但马云不是说说而已,他有行动,有具体的方案,他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飘,但是淘宝满足了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需求,买方也节省了成本,这就不飘。如果有个人说要做一个厨师,看起来这个更加接地气儿,但他从来都不练习切菜,指望着做两次菜就能成为厨师,这就是不接地气儿。所以飘不飘与事情无关,与做事的人有关,与是否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有关。
这么看来,脚踏实地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成熟的心态,经过缜密的思考,抱持着负责任的心态,认认真真的做一件实事儿,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成功呢?所以,做事想要有业绩,那就脚踏实地,这也是我从上午看的某个机构的管理制度中感受到的,这家机构已经做成全国将近150家的规模,9年时间服务了大量的人群,为何能够做的这么好?在其管理制度中对流程的管理细致入微,开始用什么语言?什么状态?物品的摆放,结束要收回哪些物资?可说事无巨细,厚厚的两大本,让我感受到创始人的用心。另外我在郭德纲的书中也同样感受到了脚踏实地,他喜欢讲相声,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通过观众的门票就可以衡量效果怎样,几年前有人说相声没落了,没法儿讲了,经过郭德纲的努力,如今相声事业受到群众的喜爱,这就实现了他讲相声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