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发表于1934年6月4日的短文《拿来主义》,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就笔者所深处的科研圈而言,向来都是参考别人文献,直接套用,殊不知,拿来的东西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具体环境,如果全盘照抄,那肯定是做不好科研的。
案例1:
如昆虫血淋巴收集,实验室前辈采用的是双管离心法,即在昆虫背部制造创伤性伤口,然后头部朝下放入0.5ml离心管,然后嵌套在1ml离心管内,2000rpm,4℃离心10分钟。之前我对此法深信不疑,直到自己试验结果误差颇大时候,才回溯其原始文献,在埃及伊蚊上采用腹部戳伤,375g离心,之所以低速离心的目的就是避开肠道或嗉囊内液体,而只收集血淋巴。但是在2000rpm离心力后,解剖虫体发现嗉囊基本都干瘪,说明嗉囊内取食的液体已经随着离心而甩至管底。而后经过测试,在500g离心力下,可以获得一定量的血淋巴,而保持嗉囊等完好。所以并不是说前人的实验程序就一定是对的,而需要严谨的测试才能使用。
案例2
再比如,做基因编辑,在实验室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所以我循规蹈矩的按照原先的程序进行,但是很少有成功案例。一直怀疑自己技术等各方面问题,但是可能真正的核心问题并未有触及,比如注射剂量、筛选标记,前人成功是花费了颇为费时费力的程序得来,显然简单的拿来使用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如突变率低,费时费力。几番失败后开始尝试从头开始,调整浓度剂量,增加筛选标记,探索修复模板ODN策略,改变饲养方法等。显然,这些工作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拿来直接用的想法。
案例3
在测定昆虫能量代谢物质时候,如海藻糖含量测定,有现成的试剂盒,但是多数的试剂盒都写明,只能用于不含其它糖类物质的海藻糖测定。但是实验室其它人却无视这个,或者说有对照,可以忽略。参考其它经典文献,普遍做法是将样本采用海藻糖酶处理,将海藻糖转化为葡萄糖,然后测定葡萄糖含量,OD值减去未处理的葡萄糖OD值,然后计算出相应的值。显然,这种做法颇为繁琐,而且海藻糖酶价格不菲。最后虽然查明了南京建成生物公司的海藻糖试剂盒采用三氯乙酸的方法提取海藻糖,然后进行测定。但是三氯乙酸的提取效率低下,而且多少会受到其他物质影响,但是生物公司并未给出解释,也许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给自己添麻烦的心理下,都选择了它。
案例4
胰岛素注射案例,我关注的基因受营养调控,推测可能受到胰岛素通路影响。所以拿用实验室采用的胰岛素注射剂量,1 mg/ml浓度的胰岛素1ul注射10头虫子,并且告知我高剂量注射容易致死。虽然很诧异但是还是采用了,但是在我提升2倍剂量仍然没有致死,且检测INR上调亦不明显。之后一段时间就去检索文献,并将几个已经做个注射实验的物种剂量做横向比较,真是让我诧异。注射浓度是10倍之高,加上注射体积,应该是之前说的50倍之多。这期间,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了精力都是无用之功。可以说,简简单单的拿来用的想法,着实单纯。
案例5
在原先一篇文献中,作者采用饥饿和蔗糖饲喂,区分上下调基因,然后按照他的解释来分析。而在我自己蔗糖和酵母处理中,也理想地采用类似的分析,问题就出现了。首先两者的处理条件不一样,其次,在饥饿和蔗糖处理中,在和正常比较下,都表现出上调或下调,只是相对而言,一者相对与另一个而言,上调更多,表现为上调;都下调,一者比另一下调更加明显罢了。按照作者思路来套用自己试验结果,不假思索,那肯定是不成因果。脱离了具体的适用环境、跨越了物种等等因素,后续的类似分析都是没有根基的。
还有很多其他案例,如采用相同的基因做RNAi干扰都未有原先效果,真的不得不对前人结论持怀疑太多,做科研最本质的就是遵循事实,如果抱着“拿来主义”的心态,是做不好科研,也得不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