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tic : A Toxic Love story》作者是美国的苏珊.弗赖恩克尔,中文名为《塑料的秘史——一个有毒的爱情故事》,译者为龙志超、张楠,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主要内容:从塑料的无处不在,讲到塑料的潜在危害,再讲到塑料垃圾与回收,发人深思。
优点:摆了很多事实论据,有专业素养,同时也适合非专业读者。非常有哲学意味。
缺点:带有一些个人感情色彩。能读出翻译的感觉,还有少量校对错误。
读完此书,在路上骑车时,满眼看到的,路边的大树和绿叶,开过的汽车所消耗的燃油,正在建造的工地……都是资源;满心所想的,都是如何物尽其用,回收循环。我突然想起一个很傻的问题:每年树叶都绿了又黄,然后落下,被清理,这些树叶难道不能利用起来吗?在人类打扫树叶之前,它们是“化作春泥更护花”了吧?那么现在这些城市中的花是如何养护的呢?难道是我们合成的化学肥料来养护的吗?
我是一个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我也即将成为一名塑料行业的从业者。看到塑料及添加剂对内分泌系统的潜在危害以及致癌可能,我心中也有些恐惧,我要不要做这一行?但我又庆幸我比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危害和严重程度,可以力所能及地规避风险,同时我还可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这一现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在问题前感到无力与软弱,我们肩上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与这种责任感伴随而来的是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思考。塑料工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是因为有日益增长的需要,这种需求之所以这么旺盛,是因为一次性、抛弃式的产品与设计非常多。想要拯救人类与地球,从根本上来讲,需要改变人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养成的消费与生活习惯,需要重复利用和加强回收,而不是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树脂原料。但是,对于石油化工巨头公司们来说,后者带来稳定的收入,前者现在还没有关注的经济价值,如果不是有足够大的道德利益驱使,我很难想象它们会采取有力的行动。
其实这一矛盾不仅仅出现在塑料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汽车厂商希望不断淘汰之前的汽车以卖出新的产品,房屋建造商希望不断旧城改造来建造新的房屋……甚至政府也能在这些行为下获得较高的GDP增长而或明或暗地支持。
所以先改变自己,再影响他人。不敢撼动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但可以向庞大的行业中注入一点正能量的影响因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