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8、《民国吃家》读后摘记

108、《民国吃家》读后摘记

作者: 黎叔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20:12 被阅读0次

    算来算去,中华民族还真的只有饮食文化,是足以称雄世界的。当孔夫子已经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时,欧洲人基本还在茹毛饮血。西餐发展到今天,还在问你牛排要几成熟,配菜几乎还是永远的老三篇——土豆洋葱西红柿。而我们的菜谱则早已汗牛充栋,食材更是上天入海,穷尽一切了。

    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袁慰亭(袁字)喜食填鸭,而饲之法,以鹿茸捣碎拌以高粱喂食。”鸭子要选取“禽属之善生者,雄鸭是也。烂煮老雄鸭,功效比参芪。诸禽尚雌,唯鸭尚雄;诸禽尚幼,唯鸭尚老。雄鸭为福,滋味如一”。这可能也是我们常说的“老鸭汤最好”的解释。

    鸭肉的特点是鲜美,肥而不腻,香鲜。除这些之外,鸭肉还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袁世凯加入了糯米、口蘑之后,也有了壮阳的作用。

    袁世凯是个喜欢零食的人,例如花生米。他最喜欢一种糊皮正香崩豆,现在也成了河南名小吃。据说此豆本是皇亲国戚为了磨牙吃的。制作这种崩豆,要用外五料——大料、桂皮、茴香、葱、盐;内五料——甘草、贝母、白芷、当归、五味子,以及鸡、鸭、羊肉和夜明砂乌等,共同翻炒。

    他再没有心思吃饭了,马上返回,接着下令将厚德福卖元宵的人拘捕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说也巧,就在此事发生没多少天之后,袁世凯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在忧惧中迅速死去。

    对于现在的狗不理包子,应该提两点改进意见:弃酱油用盐,弃芝麻油用猪油。因为酱油有时候是会败味的,而猪油可以增香。

    我目前为止吃到的最好的包子是在“京城孟尝君”黄珂家里的“黄门宴”,做法是用自发面做皮,带皮的肥六瘦四的鲜咸肉,加鲜笋、香葱,再加汤,做成馅料。其中汤是用鸡爪、猪皮和猪的脊骨熬成的,冷却成肉冻,加到馅中。然后大火蒸出。

    广和居的炒腰花做法较特别,用两口锅同时炒制:一口锅加猪油和花生油烧热,另一口锅煮水,将切好的腰花放进热水里焯。待油温升到最高时,马上把腰花从水中捞出放入油锅爆,旋即放在漏勺里,留一点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子加进去快速翻炒,勾好芡,加姜水、料酒、酱油、味精、糖、醋少许即成。先过一水后过油,能让炒好的腰花呈金红色并保持脆嫩,非常适合下酒。

    致美楼以前经营姑苏菜,乾隆年间开业,1948年歇业,1980年重新开业。它的拿手菜是抓炒鸡片、糟熘鱼片、油爆肚丝等。这说明致美楼的厨师技艺很高,因为熘、抓炒、拔等制作技法很考验厨艺,没有能力的人根本做不了。

    菜单中有两款宫廷菜,一个叫“游龙戏凤”,用鸡和鱿鱼合烹。另一个叫“五柳鱼”,是用鱼丝、猪肉丝、香菇丝和笋丝一起炒制的,都是制作难度很高的菜。由此可看出致美楼厨师的技艺,的确名不虚传。

    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很喜欢这道菜。

    即使是吃饭,鲁迅也展示了其“爱憎分明”的个性。他不喜欢功德林里用豆制品制成的足以乱真的素肉、素鸡、素鱼等,认为这是吃素人的虚伪,心中念念不忘吃荤,饭店才开发出这种变异的菜式。算是以菜为例,顺手做了国民性的剖析。

    我认为,一个人的童年饮食习惯往往决定了其一生口味的基调,一个人成年后的所谓美食,往往也只是在“找回童年的味蕾记忆”而已。

    鲁迅是文豪,但从一些日常的饮食习惯来看,他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小习惯和小爱好,例如特别喜欢吃零食和点心。而据我的观察,喜欢吃零食和点心的成年人,内心是非常浪漫的。

    谭延闿自号祖庵,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这位老先生不简单,号称“民国政坛不倒翁”,做过两广督军、陆军大元帅、行政院长等,甚至传说孙中山一度撮合他和宋美龄结婚,被他拒绝,宋才成为蒋介石的夫人。

    南北谭家菜在取料方面都非常讲究:霜前的白菜、霜后的卜、冬笋、春芽、早韭、晚崧、秋天的鸭子、冬天的鱼。崧也叫白菜,属于白菜类的菜也都叫崧。谭延闿的饮食观与孔子是一样的,孔子曾说“不时不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只吃“时令蔬菜”,不吃反季节的。

    谭延闿的书法写得非常了得,与于右任、胡汉民、吴稚晖并称为国民党元老之“书法四珍”。于右任擅长行书,谭延闿擅长行楷,胡汉民擅长汉隶,吴稚晖擅长篆字。谭延闿一生致力于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字字形象。

    张大千的主张是有道理的,如果肉选的部位好,的确不用放芡粉,因为它自然就比较嫩。但我也不赞同完全不放芡粉,因为想要滑嫩的口感还是需要有一点薄芡,在很高的油温之下芡粉会把肉包上,肉就不会老。

    说到味精,在20世纪60-80年代,养的猪都比较自然,饲料里没有添加剂。那个时候的猪一般要一年才能出栏,肉质本身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实际上等于自带了味精。现在的猪几个月就出栏了,猪肉的鲜味肯定大打折扣,所以只能借助味精。但无论是现在或是以前,如果食材保证鲜、活、原生态,都是不用放味精的。

    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

    张大千的做法和曾亚光的做法基本一样,但是张大千的鱼翅涨发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一般选用北非产的大排翅,采用清宫御厨的方法,把鱼翅放在一个坛子内,先放一层网油再放一层鱼翅,再一层网油再一层鱼翅,然后用文火炖一个星期之久。

    张大千喜欢狮子头,一开始沿袭了四川的名菜红苕狮子头。苕菜是四川农村一种独特的蔬菜,在炖狮子头的时候添加进去,故而得名。狮子头一般是用肥瘦各半的猪前胛肉加火腿、荸荠等做成的四个圆形丸子,在北方叫四喜丸子。这道菜要先用猪油炸,后烤而成。后来在美国居住的时候,张大千也做狮子头,但是他用了苏式的做法,不再先炸,而是直接清炖。

    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所以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

    十多年前,我也曾开过一席“中国书法宴”。宴席上我将炒勺与笔对应,锅和器皿与宣纸对应,调味料与墨汁对应,食材与题材对应,烹法与技法对应,装盘与装裱对应,火候与章法对应。所以说中国烹饪与书法是相通的,与中国绘画艺术也是相通的。

    张大千做牛肉面之所以好吃,最关键一点是因为在汤里面加了花雕酒,此外红烧的时候炒豆瓣酱也是比较关键的步骤,最后就是小火炖四个小时。

    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出名茶、徽墨等土特产,是当地的商业中心,所以徽菜也转移至屯溪。

    其中氽双脆,就是现在的鲁菜名菜汤爆双脆。所谓双脆就是猪肚头和鸭胗,因为是用汤爆,所以菜不会油腻。

    面包鸭肝是山东济南传统风味,现在叫“雪花鸭旺”。

    当时胡适与老北平的许多餐馆都关系密切。他曾应海泉成老板之邀,亲自为海泉成题了一副对联:“学识文章,举世咸推北大老;羹调烹饪,沙滩都道海泉成”,此联一挂,餐馆生意马上更加火爆。

    西餐是在明末清初由传教土传进中国的。国内最早的西餐菜谱是上海华美印书馆的《造洋饭书》。

    胡适年轻时曾饮酒误事,后来又患有心脏病,所以后来饮酒很节制。他在《尝试集》中曾写过一首戒酒诗:“少年恨污俗,反与污俗偶。自视六尺躯,不值一杯酒。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

    胡适怕老婆很出名,他为此还专门收集全世界怕老婆的故事,后来发现只有三个国家没有这种故事,就是日本、德国和俄国。

    除书法、诗歌、政治之外,于右任对饮食也大有研究。他曾说过:人生就像饮食,每得一样美食,便觉得生命更圆满一分。享受五味甘美,如同享受色彩美人一样。多一样收获,生命便丰足滋润一分。

    游子漂泊在外,常会思念家乡的味道。一般来说,他最思念的应该是家乡的小吃,然后是家乡的名菜,最后是家乡的名菜馆。

    据我考察,陕西菜和其他菜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名菜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不像其他菜系的名菜只集中在区域中的几座重要城市。比如川菜,就集中在成都、重庆、自贡这三座城市中。

    陕西菜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的影响,最后形成以历代宫廷菜、官邸菜和民间菜为主,隐士私房菜、少数民族美食和酒肆珍馔为辅的六大体系。以西安市、三原市、大荔县为代表。唐代由于西域人聚居西安,因此这里的饮食习惯深受西域民族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当然要数生羊肉泡馍。这种泡馍在唐代叫“细贡末胡羊羹”。宋苏东坡称道的“秦烹惟羊羹”也是羊肉泡馍。

    于右任的家里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思八九”,下联是“常想一二”,寓意源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于老以此勉励自己常念生活中十之一二的亮点,而对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处,则要随时调整心态,用心感恩,最终以豁达、坚忍去度过这些苦难。我把这副对联称作于老为世人烹制的“心膳”。

    据说于右任早年患消渴症(糖尿病),用食芡实炖老鸭数年,病症全消,而且终生面色红润。

    四道菜的共同特点是嫩,却又嫩得各有千秋。其中熘肝尖是滑嫩,熘腰花是脆嫩,摊黄菜是软嫩,煎丸子是焦嫩。

    熘肝尖和熘腰花要做得好,原料必须用新宰杀的猪的油肝和鲜腰。加工时食材不能清洗,洗则味失,要现吃现切。油肝切成柳叶片,鲜腰切十字花刀。不用挂糊上浆,先放油然后用葱姜焌锅,再以旺火快炒,出锅前淋入少许芡汁即可,这样才能保证菜的鲜嫩。

    中医认为酱味咸性寒,有解除热毒之功效,内服可解暑热、内脏郁热及各种药毒、湿毒。张学良后来活到一百零一岁,应该也和这种饮食偏好有关。

    谭篆青的谭家菜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化餐馆,深受文人政客的青睐。我们以前说过,美食家张大千在南京时曾空运谭家的黄焖鱼翅宴客,他盛赞谭家的黄焖鱼翅、红烧鲍脯、白切油鸡是中国美食中的极品。

    这其中选鸡也有技巧。在鸡的胸颈之间有一块人字骨,摸上去如果软而有弹性,就恰到好处。如果人字骨发硬,肉就会“发柴”,只能用来调汤。

    川菜中也用糟,不过用的是醪糟。醪糟与红糟的区别不过是前者用的是黄酒的糟,而后者则是用糯米酒的糟。

    王世襄做菜不拘于流派,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做家常菜。他认为做菜以味道为上,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器,每个都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味。不过色、香和味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色、香不好的菜,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王世襄和儿子王敦煌都认为决定一道菜的好坏,食材的因素占90%,工艺只占10%。这个观点我赞同,但他们把食材的因素看得太重了,我认为60%就差不多了。

    王世襄与儿子王敦煌都赞同一个美食观点,就是食材的选择一定要当季。比如最普通的葱,选择的时令不同,味道也不同。山东名菜葱烧海参,就必须要用霜降之后、又没有被霜冻坏的大葱。所以葱烧海参这道菜只能在入冬之后吃。其实萝卜也是这样,据说人民大会堂宴会所用的萝卜就是霜降后出产的,清脆、回甜。

    我觉得他对蘑菇的痴迷和张大千有一比,后者在敦煌工作时也千方百计地找蘑菇,这也是一种美食精神。

    烤肉的吃法非常古老,有几千年历史,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就有青铜炙子。中国成语中“脍炙人口”的炙就是烤肉。

    鳜鱼又叫花鱼、过鱼、母猪壳等,与四腮鲈鱼、兴凯湖白鱼、黄河鲤鱼并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有鸡粥一款,做法是选肥母鸡一只,用刀将胸脯肉去皮,细刮或刨刀刨,但不可斩,斩了就不腻了。

    我一向的观点是,“真正的美食美味是小众的。”这种小众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沿用了当地自然的食材及古法制作。我把这个观点总结成一句话:美食在当地,当地在民间,民间在家庭。

    家常味中,张爱玲还喜欢一道她姑姑张茂渊做的“萝卜煨肉”。这道菜妙在“煨”,以及萝卜和肉的搭配。煨是比炖更加细腻的烹饪方式。煨用文火,炖用中小火;煨的菜品汤少,基本上融在食物中,味道更加浓郁,以吃食材本身为主,而炖更多是为了喝汤。

    炖肉这道美味中,离不开老姜、陈皮和干花椒,这“三剑客”分别具有去腥、除腻、增香的本领。有时候我也会放几个干辣椒,目的不是增加辣味,还是去腥增香。

    萝卜可以和几乎所有的肉类放在一起炖或者煨,堪称肉类的大众情人。清爽脆甜的萝卜能和肉相互抚慰,建立一种情人般的融洽关系,互相增加味道。但萝卜最钟情的老公还是羊肉、羊肉可以让萝卜更加风骚惹人。

    成都把美女叫做“粉子”,灵感就出在这道菜上。(粉蒸肉)

    所以豆浆和油条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而油条稀饭就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中国烹饪界有句俗语叫做:“将靠枪,厨靠汤。”汤主要是高汤,而高汤基本是鸡汤的同义语。中医认为鸡汤温热,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晚年时,宋美龄接受美国医生的建议,下令取消蒋介石的“每日一蛋”。这引发了内务科的争论,蒋介石也反对。宋美龄的理由是,鸡蛋胆固醇高,会引发高血压。她说:“中国人对肉和蛋的推崇是因为贫穷,其实在西方国家,真正有营养的反而是蔬菜。”

    木瓜并不是蒋介石开始就喜欢的食物,开始甚至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为吃木瓜对胃病很有好处,在医生和宋美龄的建议和监督下,坚持吃了半个多月,感觉困扰其多年的胃病轻了不少,从此开始推崇木瓜这种食物,最后直接变成了早餐的开餐水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8、《民国吃家》读后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xx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