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佛陀证悟之后,首次讲法并创建僧团。由此佛法僧三宝俱全。
四、三转法轮
佛陀在世,曾三转法轮,宣讲他所证悟的真理,也是三个阶段的教法,本源还是四法印。
初转法轮就是鹿野苑对最初五位弟子的讲法,内容包含“中道”(避免苦修和纵欲两个极端),无我(十二因缘),四圣谛(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以及戒律。这些思想构成了“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论。
二转法轮在王舍城灵鹫山,在初转法论的基础上,开示了完整的“空性”和“无我”。佛陀讲授了般若经,教导了四重空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空是一切了悟、解脱、证悟的根源。因为对空性的深入诠释,二转法轮又称为“无相法轮“,这个阶段还讲述了菩提道,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六种善巧的修持方式(六度菠萝蜜)。
三转法轮,地点不详,主要教授的是“佛性”,开式了一个本重要的经典《如来藏经》,强调心的本性不只是空,同时也是清明光明的,显现为全然的悲心和深广的智慧等俱生的功德。所以后来才说,人是未觉悟的佛,佛是已觉悟的人。
五、三次集结
佛陀证悟之后,一生都在云游弘法,行至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哥拉浦县卡西郊外),在接受最后一位直属弟子须跋陀罗皈依之后,于夜晚安然入灭,享年80,佛教称为“大般涅槃”。入灭之后,由摩柯迦叶主持荼毗(火葬),佛舍利被八王分领,起塔供奉。
第一次集结是在佛入涅槃后不久,由摩柯迦叶尊者主持,在王舍城外。人称“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背诵了佛陀的言教,即“经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讲述了“律藏”,即僧团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议事制度。摩柯迦叶尊者则阐述了经义的含义,即“论藏”的教法。这三部分就是后来我们熟只的“三藏”。
第二次集结是发生在毗舍离,主要是因为地域区别,对教义的理解发生了分歧,以致分裂。至此原始佛教,发展为部派佛教。
第三次集结,是由大名鼎鼎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推动的(阿育王信奉佛教),主要是当时的佛教僧团人员激增,鱼龙混杂。阿育王请出自己的老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主持,宣讲法义,肃清僧团,恢复了寺院。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