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忘记我们要表演了”随着小鱼的提醒,大家一下子进去状态。“今天还没有当小老师教小朋友手指游戏呢。”
今天有点不同——当小老师声音要大一点(因为老师不跟大家一起读了)。每一次当小老师时,老师都是跟着一起读,今天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尝试着把声音提高一些,其他小朋友能很清楚的听到。老师不跟读哦”一开始,孩子们没有理解“不跟读是什么意思”,弄清楚后会有点紧张,第一个是舒儿,她还没有尝试过一个人带手指游戏,当我停止开口时,她会拉拉我的衣服,示意我和她一起。在一起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她大声一点,并减少开口次数。通过这样的练习,我没有开口的时候她也能大方的带孩子们读和玩。往下是小鱼、雪儿、甜甜。她们从舒儿练习的过程中,知道老师不会再跟读,带领大家玩手指游戏的气势会弱一些,经过提醒声音能提高。
孩子们已经进入了小老师的“舒适圈”当这个“舒适圈”发生改变时,孩子们会产生无措,但是给她们一点时间,他们很快就能习惯。所以有时孩子们擅长的事情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批观众,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些时间适应。
团队协作——大白纸画
这是我们第一次团队创作,今天的创作主题:我的身体
当我铺好大白纸后,孩子们迅速围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干嘛?”
我说:今天我们今天要画画。孩子们惊讶的说:“这张纸好大呀,要画什么呢?”
知道今天的主题后,我告诉大家:我们需要一个模特,小鱼自告奋勇当“模特”一边躺下,一边说:那就画一个我吧。画好模型后,孩子们发现这个模型什么都没有,我们一起讨论了人身上都有什么之后,孩子们开始动手创作,大家的创作力达到了最佳。
每个孩子的创作欲都被激发出来,有的画眼睛,有的画手,有的画脚,有的画肚子。
就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小鱼说:“这不是在画我吗?为什么这么难看,都不像我了,不好看。”溜溜见小鱼有点激动,他温和的说:“不会啊,很好看啊。”小鱼听到后还是很生气“这一点都不像我,根本就不是我。”其他小朋友被小鱼突如其来的情绪弄懵了,愣住了。于是我对小鱼说:“这个不是画你哦,我们一起创造一个新的“人”,前面只是请你当模特。”小鱼听到原来不是画她更不能接受了。她大声的说:“不对,就是画我,你们都画得不好看,我不要跟你们玩了,我不邀请你们去我家了,不给你们分享奶奶做的馅饼了。”
我听出来了,小鱼想要创作一张她自己。我对她说:“可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画不出一模一样的你呀。”她听了后情绪平复不少,但还是自顾自的走到另一边。我对她说:“你不和我们一起创作了吗?”她没有回应我。我说:“那我们要继续创作了。”她听到后停了一会儿,还是没有过来(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其他孩子继续创作,过了大概几分钟,小鱼不知什么时候跑到我身边,我看着她想要加入的样子问她:“你要加入吗?”她说:“不要,一点都不像我。”“那等一下我们这副作品创作完,重新画一副你好吗?”她快乐的说:“好”
小鱼对自我认知比其他孩子强烈,当她确定大家是要画她,但最后不是画她时,她会很准确的把自己想法说出来,并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情绪,最后圆满解决。这也提醒了老师在面向孩子表达时需要更加精准,不可模棱两可(家长同理)。
陪着熙熙讲故事的150老师,现在的熙熙听故事时间越来越长,可以连续听2本短篇的绘本。专注的小眼神,简单的互动。这是每天都很快乐的熙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