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里,因偶尔有小文章见诸报端,有同仁朋友向我讨教关于写作的心得、经验、技巧之类的问题,这可让我“受宠若惊”的了。当然,我没办法给他们以满意的答复。
我不懂得写作的技巧,也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写”,反倒是自己常常碰到过“词不达意”的情形。而且,同样的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向同行们请教过,但往往也难以如意。
于是,我也在懵懵懂懂中,凭感觉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我而言的写作,纯粹是“随意而为”之事。
无疑,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关于教育的写作首先必须是自己真实的声音。正如契诃夫说的那样,“必须写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诚,诚恳才成。”没有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写不出自然畅顺的文字的。
写作,首先得要“动心”。我们不应是为写作而写作,而应“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行动而写”。
写作的快乐不仅仅在于表达的结果,更在于获得感动与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写作,没有思考,它往往是不会发生的,这些感动和感悟就会从自己麻木的神情中悄悄溜走。写作始于自我感动,即有感而发,这也是一种主动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
其次就是敢于写了。就像是学习某种语言,如果你敢于开口说,你就能较快地学会。学校的两位同事,一位是湖南来的,另一位是广西的,开始时开口只能说普通话,本地方言一句也听不懂,但想不到一年之后,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外人从她们说的本地话就没怀疑是从外地人了。有啥诀窍?就是多说,敢于说,经常向学生学说本地话,于是就很快掌握了。
写作也是如此的吧,你敢于表达,经常写,不知不觉就有进步,因为表达伴随着思考,它会影响着自己的思维品质与水平。一位网友说,他先从数量上对自己作出要求而不考虑文章的质量问题,只要写就行了,等养成了坚持写作的习惯,再提高写作的水平。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做法,且等养成了写的习惯后,写作水平也一定会提高的了。其实,写作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敢于写。
很多时候是自我思想的独白,是“与自我陈旧观念的对话。”我们要坚信“用心写就是最好的。”之所以觉得写作难,很多时候没有“写给自己看的”这一出发点,否则就无形增添了压力和顾忌,如果定位的读者是自己,是几年后或几十年后的自己,那又有什么可顾忌的呢,又何必担心写得好不好呢?
在写作的同时,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回想自己写的经历,我的写是从自己在工作中的点滴,困惑与感悟开始的,把这些敲打成文字,这就是我的所谓“写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有着与许多班主任教师相同的困惑: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这平凡的工作无非就是上课,班级日常管理等,做着机械而单调的工作,哪里有东西可写?
于是,为了写,我就“千方百计”搜集“可能写”与“值得写”的东西,慢慢形成了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时常反思的习惯。也深深体会到,要想在平凡工作生活中发现、挖掘亮点,在细微处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得有敏感的心。
有了思考的习惯,能使自己在发现问题,再经过思考,从而有写的内容。正如郭元祥老师建议的那样,要有目的地观察专业生活中的事件、人物或问题,每周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细心观察问题的发生、经过、结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写作即思考,只有悉心观察,才能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
这是我的两个关于写作的例子:一天放学时,我发现一个学生连续在踢教室的门,本想叫来批评他几句。想不到这个学生看到我就马上停止了,低着头背过脸去,我感觉他的脸有不好意思做错事了的愧疚之情,我心想他一定知道自己做错了,批评了他反而不好。
我把事情经过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就是在《班主任》发表的文章《不批评,又何妨?》的形成过程。
另一事例与班主任同事聊天时说起他班有一女学生特别烦,她父亲在外,母亲在家但管不了她,多次家访也没有效果。我就留心起这事,一次她迟到了碰巧被我发现,我心平气和地跟她聊,她的态度很好,因为我不是一味的责怪她,而是理解她,渐渐地有了效果。
为什么她这么容易就接受我的劝导了呢?我与班主任李老师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经过一番思考,写下了《把教育“藏”起来》,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
所以,在工作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题材,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从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有了爱在工作中思考的意识,留心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积极去发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写作的题材与内容。
坚持写作,使我更热爱生活,更善于思考,自己的眼睛也变得更明亮敏感,去发现教育中的问题。
用写作记录生活,表达自己内心真切的声音和对教育的体验,这记载着教育生活的文字和积累教育人生感动的语言就会成为记忆的瑰宝、心中的珍藏,使自己拥有一个充实丰富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