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心灵基石上雕塑自我

在心灵基石上雕塑自我

作者: 向问天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22:57 被阅读0次

    我的朋友,没有理想的人生确实和咸鱼没有两样,不去雕琢自我人也会变成咸鱼,不要太介意你是否能够得到谁的认可,只要为了更多的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始终追逐善,寻求美,达到真,就应该满足自己的价值,建立基石上自我的雕像。


    当你反复纠结,最好的方法还是拿起自己该使用的工具,磨砺自己。不要太多考虑方向,焦虑自我责问,这会造成太多时间无谓丧失。

    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问我是不是异想天开。

    我们都是艺术家,自我雕塑,自我成就。天生就有艺术的信仰,也有艺术追求。

    丁方老师在《凝固的美》中,特别提到,苏格拉底曾这样概括希腊人的造型观念: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找不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地方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体优美的形象。


    因此,“理想”和“希望”从一开始就成为希腊人的心灵基石,它们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参照系之一,正在于它们代表了人类的普遍性。

    神学美学家普罗提诺在《九卷书》中说得更加明确:

    “把眼晴转回看你自身,如果在你本身还看不出美,你就应向创造美丽雕像的雕刻家学习:去掉石头中不需要的部分,再加以琢磨,把曲的雕直,把粗的磨光,把你自己的雕像雕得放出德行的光辉,不到你看到智慧的化身巍然安坐在神座上,你就绝不罢休。”

    丁老师写道,你是否已成为这种雕像?你是否已看出这种雕像——你就得对自己有信心,尽管你还住在这里,实际上你已上升了;从此你不需要有人引路了,凝注你的眼神去观照与艺术价值吧,因为只有这种眼睛,才能关照那伟大的美,先变成神圣的和美的,才能观照神和美。”

    苏格拉底以“理性神学”的理念,提倡人们运用“属于神维纳斯进行的真正智慧”去思考和创造,实际上是对希腊式的“人神同形同性”原则在哲学上的认定。


    普罗提诺从早期基督教神秘主义关于美的理想出发,强调人神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直观体验而不是逻辑推理。

    普罗提诺显示出他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分:人神沟通体验者凭借着情感和想象的力量,以一种超理性的方式瞬间悟得,而不是经由思辨和形而上学的逻辑推理而获得。

    人在领悟神的与三度空间同时,自己也变得与神一样具有神性,人神合一而将人提升到“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对应普罗提诺理念的艺术作品,在当时还没有产生,直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方才由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巨匠所创造的杰作《大卫》《基督受难》《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雅典学院》体现出来。

    与印度、中国的“自然性”不同,希腊人所追求的,是从人本的立场去认识和理解神性,在精神生活中实现向神性的升华,它当然体现为充实而明晰的视觉形式。

    希腊人之所以选择对视觉艺术深有研究的当代关注所支配的状态,上帝不过是这种关注的内涵的代名词。

    中国在音乐、书法、绘画方面却能列出一长串大师的名字。雕塑艺术中却没有大师,这并非中国艺术的历史特色,而母宁说是某种选择的结果。中国自古以来就轻视具体的制作,尤其视比较费力而繁重的制作。

    所以凡是与雕塑有关的艺术,如建筑、壁画等,都没有留下任何大师的名字,它们被无一例外地划归工匠们去完成。因此,没有“与之等量齐观的体例”便已是一个经过比较方能得出的结论。

    古希腊人在其信仰的推动下创作出达到巅峰的古典艺术,标志着“至美、至善、至爱”神性境界的形象性确立,它具有超越不同文化域和涵盖普遍人性的特点。

    正是在“信仰”这一点上,希腊文明将印度的佛教文明,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佛陀的慈悲,高高悬于西天净土,还是基督精神最终反顾尘世,对于在世的生灵而言,首先是在信仰过程中感受到神圣形象的“至美、至善、至爱”。

    从而懂得,可以雕塑自我,成就艺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心灵基石上雕塑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fh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