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书。我从上个月买了这本书以来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读,一个月时间仅仅读了一半,之所以读得慢,一方面是内容有一定难度,不时会被手机或其他较浅显的书带走,另一方面是内容太精彩,每一节都需好好消化,不宜囫囵吞枣。
今天最有感触的一点是“在与内部意见的竞争中,外部意见丝毫没有取胜的机会”。内部意见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想法作出的判断,外部意见是评估了外部环境、类似情况等外部条件后作出的客观性较强的意见,当一件事产生内部意见和外部意见时,我们通常都会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有证据表明自己的判断和客观情况有较大背离时,我们也会找理由让自己的判断看起来更有说服力。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作者曾经主导一门课程的编写工作,在完成部分工作后,他召集团队对工作的完成时间进行预计,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作出的预测从一年半到两年半不等,接着作者请教团队中一位有着丰富相关经验的专家,据他所知,类似的课程编写团队通常用多长时间编写完成教材,这一问,专家脸红了,他回答,类似团队工作完成时间通常为7-10年,并且他着重强调,在作者问这个问题之前,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情况,作者又问,通常编写教材这个工作的失败率有多高?答:40%,第三问:咱们团队的技能、资源在这些团队中处于什么位置?答:中下。
外部意见和内部意见的巨大分歧显而易见,而包括作者在内的众多专家在短暂零星的讨论后决定视而不见,继续推进。事实是,8年后,他们的工作才终于完成,由于所耗时间太长,原本打算设置相关课程的官方已经失去了兴趣,辛辛苦苦编出来的教材一天也未被使用过。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决策时刻,明知道有风险,但还是脑子一热神差鬼使做出了更符合自己希望的选择,事情侥幸成功了,便得意地觉得自己胆大心细,失败了却只有后悔不迭的份。
能记住吗,能贯彻吗?难说,因为这是思维的偏好、陷阱,不过知道了陷阱所在,以后在做决策时,尽量提醒自己,前方偏好出没,请注意陷阱预警!
2、今天看了电影《下坠》,2008年美国出品的一部电影,讲的是因骨折住院的小女孩遇到了遭受情伤又截瘫的保罗,保罗为了利用女孩去帮他偷吗啡,编造了离奇的故事,女孩帮他偷药时,不慎从高处摔落,保罗在女孩的病床前讲述故事的大结局,了无生意的他编了悲伤的结局,同行的伙伴一个个死去,故事主角也走向了死亡,小女孩哭着请求他不要把所有的人都讲死,请求主角振作起来,保罗消沉地摇着头说,这是他的故事,他有权编这样的故事,小女孩提醒他,不,这也是我的故事。
保罗似乎有所触动,终于改变了故事的结局,这也是整部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人在受到伤害、陷入绝望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更极端的,就会钻进牛角尖里一条道走到黑,这时他只会觉得,这是我的故事,我有权任意处置,全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孤身一人,你的故事也是别人的故事,想一想那个依赖你、信任你的人,你还会觉得这是你一个人的故事吗?
小女孩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做一个称职的听众,只是生命中一段偶遇,就成就了两个人共同的故事,生命中,会发生多少这样的故事呢?不要轻易结束所有的可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