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周易·系辞》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这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它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
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地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地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
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如果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地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不断交替,读读理论,再用于实践,这个不断的交替变化。
就像有人问,这应该是运动呢,还是应该休息呢,这就陷入了典要当中,执了一个常法,什么叫刚柔相易呢?就是运动和休息相结合,劳逸结合,不可能永远运动,也不可能永远静止,在运动和静止中不断地交易变化,这样才能有阴阳相济,身体才会好。就像我们只学理论不做临床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掌握刚柔相易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下面一句是:唯变所适,变就是变易,在符合常道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推演变化,不能死守成法,墨守成规。这个法和规都是指形方面的,也就是器。古代说有心学,有器学,心学为本,器学为末,就是指这个变的根本所指。一定要变嘛,不能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复古就穿古代的衣服,吃古代的饭,住古代的房子,这个是流于形迹。但古人学道的精神、格物致用的精神和方法我们要掌握,但是形式和应用要与时俱进,这个是一定的。不可能还穿着远古的衣裳过现代的生活,这个不现实。通过形式而能够启发精神,比如穿着汉服让我们怀念一下传统的文化,或者激起人们学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个是可以的,但你又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