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走出农门来到城市谋发展是自古以来每一个有志之人的做法。在古代,信息不发达或者战乱年代里外出谋生是很多人迫不得已的做法,这一行动多多少少有着一些悲壮的意味在其中,或者有一些人是因为内心有着野望,不想一辈子耗在田地之中,想要外出求学,做官,光耀门楣。这是古代的做法。
到了如今社会,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变得越加频繁,无数农村人到城市谋生活早已成为常态化。但是很多人虽然来到了城市,确仍然感觉没有归属感,这里只是他们的驿站罢了,不可能永远留在这里,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上去。可是没有办法立足于此吗?有的。
第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获取高文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这又导致了文凭的贬值,似乎本科教育已经没有了立足于城市的根本。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努力,十年磨一剑,考取一个很好的大学,毕业出来之后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日后也会比较容易走得更远。立足于城市不在话下。
第二,通过高等教育获得一张门票不是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用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他们受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上面那条路的希望已经断了。他们的出路与希望在哪?农民工,这是每一个人看到这个问题时的答案,是的,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移民。可是我们又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可是他们做的事情好像经济回报并没有我们想得这么高。单单是在厂子里面的那些工作就能支撑他们战胜房价获得立足的资格吗?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的让人难受,不能。
那希望在哪?我曾经看过一部叫《最后的棒棒》的纪录片,说的是一个退役军官化身棒棒去了解这个群体的故事。里面的棒棒的起点几乎都差不多,可是二十多年之后结局确大相径庭。一些人仍然还是棒棒,为了生计奔波。一些人在多年前转行做了房地产装修之类的工作,抓住了这二十年的黄金时期,跨越了阶级,成为了重庆有产阶级的一员。一个在有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做起了房产中介,日子还算不错。
选择和运气造成了他们的今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符合经济学的规律。所以同为农民工,自己选择了哪行并为了奋斗付出了多少是改变命运,能否立足城市的根本。
运气呢?运气这个东西是不可控的,与其追求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不如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的做人与做事,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我们才能奢求运气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跨越阶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是,金字塔型的社会中注定了能往上走的只是少数一部分人。不过这个社会最公平的一点就是没有剥夺一个人往上走的机会,哪怕再小也是希望。望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