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作家这个词带给人的印象,都带有些艺术的气息,还有些光环和神秘的感觉。人们猜测,作家是不是拥有了金手指般的能力,能对语言施以魔法,有着高高的门槛。
可是他们好像并没有什么标志性的“魔法棒”,也许画家有一支金色的画笔,七彩的调色板;钢琴家面对一台巨大的钢琴,指尖流淌出音符。而作家呢,有没有真正的入门窍门?
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的畅销书《成为作家》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当我们开始转动大脑,调动眼球,来探索这个世界时,我们正在成为作家的路上。
成为作家之路,注定要走过一段孤寂和艰难的旅程,不仅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判,也要直视内心在现实与梦想的天人交战。成为作家,需要的有时不是天赋,恰恰是勇气。
1、像作家一样观察世界:双重人格
余华在《活着》序言中写道:“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的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
这也许就是作家的第一个气质,他们外表或许普通,行动迟缓,力量弱小,但他们有一颗观察万物,洞察世事的心灵。
他们并不总是发泄和控诉,他们也更希望向人们展示高尚。只是蜂拥而来的现实让他们更清醒,更理智。
所以,我们要尝试分离出另外一个自己,事实上,我们也常常倾听心底的另外一个声音。每进入一个场景,另外的“他”会观察自己:他在干什么?他看起来什么状态?他遇到了哪些人,他们是如何交流,又是如何应答的?
不过,我们也许会有疑问:这样的分裂会不会太表里不一?会不会精神分裂?其实,这种程度还远达不到医学上的多重人格。
跳出自我,观察世界,是我们认识思考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慢慢变得学会敬畏,学会尊重,学会不轻易地妄加评判。
因为我们知道,作品在形成之前,作家会越发沉默。没有人愿意把不成熟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所以,我们要感激世间的一切酸甜苦乐,正是这些,构成了作家作品的血肉。
2、像作家一样晨起写作:让无意识自然流淌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往往像散落的珠子,跳跃却不连贯。但是写作时,需要把这些珠子串成链条。然而有限的灵感何时才会迸发?灵光一闪却稍纵即逝,等到做完工作和学习回头再想拾起,就怎么也无法回忆了。
所以,《成为作家》为我们提供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是无意识写作。
晨光熹微时,坐在书桌前,感受窗外清新的空气,深呼吸,一盏香茗,心念澄澈。昨夜梦见了什么,脑海出现什么意象,不妨给自己二十分钟,将它们一一捕捉。
这个时候,无须审视自己,无须考虑这些文字是否有价值,只需尽情抒发自己的真实所念,将这些文档封存一段时间,过些日子再看,好像出窖的陈年美酒,别有滋味。
早晨的时光,我们睡意朦胧,还没有经过一天的喧嚣,这时是探究内心,发现自我的最好时间。有时写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摆脱了心里的枷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文字会越来越流畅,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同时,这种方式培养我们按时写作的习惯。人们总是在等待灵感的到来,想象大脑中有一个按钮,按下它灵感就会源源不断。但这样的方式只是守株待兔,只会被动的思考,如果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能随时地进入状态,启动大脑,将是一个更好的习惯。
3、像作家一样思考:形成自己的风格
成为作家,在现阶段的我,看起来有些遥远,面对那些作家大名,我心生敬重。他们的文字时我们最好的模范,当我有些灰心,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模范的感觉时,又该如何呢?
书中告诉我,形成自己的风格,摆脱别人的影子。
不一定要读很多书,但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无法复制的你,独特的童年、成长、阅历、见闻塑造了现在的你,名家作品或许可以借鉴表现技巧,但终究不能作为依赖的《圣经》。
所以,我们需要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纵然我的故事、我的观点前人也许出现过,但也是我用自己的经历见闻所佐证的点点滴滴。
多彩的生活让我们保留孩童般的天真,指引我们保持盎然的兴趣和生动的记忆去摸索世界。每时每刻的感觉,在下一秒、下一天,或者很多年后再回望,又形成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奇妙,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进入作家的世界,而不仅仅执着于写作技巧的探究。它告诉我们:写作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写,更在于内心的改变。当我们换上了作家的眼睛,就会发现,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