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
一份担当见精神——读陈晓明的《中文人的精神和担当》

一份担当见精神——读陈晓明的《中文人的精神和担当》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1-01-14 16:25 被阅读0次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春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读罢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老师在2020届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人的精神和担当》一文,有一种夜行者在伸手不见五指中见到一丝亮色之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为揶揄读书人的经典。但是,时过境迁,置身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当下,时代巨轮的推动如果读书人缺位,绝对寸步难行。当然,这里不是夸大读书人的作用,而是社会现实的真实映射。

    文字之功,处于静止状态时,它是沉寂而冰冷的。当它们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生活变化对接时,其隐含的功效就发挥出来。穿越历史的时空,自有人类始,荒蛮与蒙昧是初始社会最本真的写照。随着生产实践的推动,文字应运而生,并与生活紧密关联时,文明随之产生,愚昧也渐行渐远(新时代的愚昧千姿百态,由非正常人的变异心智导演)。而作为文明的记录,文字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字因生产劳动的大量实践而产生,只有进入人类的视野,并对发挥应有之功,才真正有价值。很显然,文字与人的对接,进入人类的思维之中,也就改变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和人生的视角与方式。不过,对文字的认识虽然是全人类的权利,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态中,识字的权利还是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分层。从奴隶到封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由于阶级的存在,带来就是权利的赋予和回收。对不同的阶级而言,识字分属于不同层次的人,由之在文字面前就有了不同阶级划分。简而言之,根据识字与否作出的划分为通明之人和睁眼瞎子。由此催生出来的就是人的高贵与卑微,或者就是治人者和治於人者。有了人为的分野,自然也就有了有差别对待,不同的分层也随之就有了不同的社会境遇和责任附加。

    虽然是人为的加持,但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普适性的价值。单就识字者而言,大部分就有了共同的名字——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因为识得文字,这些人的生活和世界就有了别样的色彩和况味。不过,就事实的本身而言,不论是知识人,还是目不识丁者,都是社会性的,都是社会大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在社会在承担一定的职责。只不过,因为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身为群体的生物,每个人需要处理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和与自我的关系。就三种关系而言,前两者属于外在的,最后一种属于内在的。既然身处在庞大的关系网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当面临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每个人都是权利的享用者,也都是义务的履行者。没有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也没有之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者,只是在协调两种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不同罢了。

    暂且撇开义务不说,单就义务的履行而言,识字之人(下称知识人)因为多了一双观天下的慧眼,除了对自我人生有较全面的了解,对外在世界的觉解应该比不识字者要通透得多。由于所站的高度较高,他对世界所投注的思想和态度也应该带有鲜明的阶层性。而这种视野的获得,除了我思故我在,就是源于古代圣贤留存的谨言慧语。作为知识人,在活明白、想明白的前提下,明白地做事是关键。为与不为、怎么为、如何为、为什么等诸多问题都是需要搞清楚的。当然,是仅为己为,还是只为别人为,亦或二者兼顾也是需要理清楚的。为自己活着,活出人生的精彩,是一种精彩;为别人活着,活出人生的波澜壮阔,是一种境界;为自己和别人活着,活出人生的韵致,是人生的智慧。以天下为己任,是伟岸;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地生活,是自我保全:境界不同,体验的人生意趣不同。当然,就生命个体而言,不失自我,且为社会和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是较为圆融地生活。就国家的强盛而言,需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者;就民族的振兴而言,离不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者,家国天下是,看似与自己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的心态审视,就是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理的无知。

    知识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因为生活和生命中有了文字的浸染,灵魂的绿洲就多了几分绿意。至于能不能以星火燎原之势像四周蔓延,取决于自己的心性与情怀。为自己而活着,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驱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社会尽一份力量,让自己的周遭多几分暖色,是一种情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责任的担当,听起来崇高伟岸,其实对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言,在享受社会赋予自己的权利的同时,对社会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足矣。再说,就浩荡的社会洪流而言,如果每个社会公民都搏击风浪、挥斥方遒,不一定能够收到绝佳的效果。不沉溺于自我狭隘的天地,时时把目光投向社会,伸出自己的手,把温暖传递给需要的人,其实这也是一种责任的行使。惊天地,泣鬼神,感天动地固然令人振奋,但是在和平的时代,每个人都这样做,可能会让世界变得喧嚣聒噪。平凡者做平凡的事,尽可能不留遗憾,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的担当。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担当,就知识人而言,以识得文字在丰盈自我人生的同时,再时时反哺社会和时代,就不负知识人的称谓。

    行文最后记住陈老师的谆谆告诫:“向外关怀世事人心,向内“认识你自己”,在保持内心坚定的同时拥有开放的态度。”“承担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义,需要创造的是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高峰”型文章。”“莫负经世文章,待鹏击水;记取当年皓月,不负此生韶光。”(安徽省霍邱一中城南分校 陈士同)

    附原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刚才大家收看了学校的毕业典礼,场面壮美,气势恢弘!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20届中文系毕业典礼,也有另一番风采。很显然,这是非常特殊的一次毕业典礼,各位同学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届毕业生。

    今年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国家、给整个世界,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因此而发生改变,包括在座的各位。我知道同学们几乎都是在家里渡过了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在网上完成了学业的收尾工作,绝大部分研究生同学也是在线上完成了毕业答辩,这是史无前例的。六月初学校刚刚作出迎接毕业生返校的决定,北京突然反复的疫情又让防控收紧,大家回归燕园的脚步被迫停下了。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你们在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可能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你们从校园迈进社会的第一步或许会比你们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都更为沉重——这的确是一个“分享艰难”的年头。

    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或许这个特殊的年头、这样特殊的际遇、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能够给大家以特别的记忆与特别的收获。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也告诫过:“对于那些不甘于平庸凡俗的真正伟大的人们来说,人生从来都是艰苦的,是无日无之的斗争。”疫情让每个人都感到极大不安,因此烦恼、因此痛苦;但也因此,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命、认识了人类的处境,也认识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更认识了由我们每一个人构成的我们这个国家的力量。就此而言,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各位遭遇这样特殊的时刻,或许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会让你们更加清醒和自觉地认识到你们未来必定会面临的种种困难与艰险,并且更好地去应对它们。今年春天以来,疫情来势凶猛,但在无数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克服千难万险,人民同舟共济,在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医护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起面对困难,竭尽全力去战胜困难。我们这些老师也同样相信各位同学,不管将来遇到怎样的难题,都能够富有创造性、同时又不失原则地去解决掉。这绝不是盲目信任各位之优秀,还因为各位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在各位即将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各位在这里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如何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如何分析我们民族语言的复杂结构,也不仅仅是如何对那些古代典籍进行校勘与诠释,更是要感受这种种具体的专业方法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学的力量,一种令大家更为坚韧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无论是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政策制定,还是依靠基层群众、发动全民抗疫的战略部署,“以人为本”始终作为关键词出现,“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以人为本”同样也是所有人文学科最为内在的追求:追根溯源,人之何为与人生的意义何为是人文科学得以产生的最初的问题意识,它指向人与自我、人与现实的深层关系。而所谓学术,绝不仅仅是象牙塔内之物,它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封闭的自我生产,而在于寻找一种对待现实的方式与态度,在于从内部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学术其实不是一系列技能,而是一种精神。无论你们即将投入社会工作,还是继续求学深造,这种精神都会对你们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它要求你们“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与严谨踏实的实践行为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它告诉你们“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被所谓“庸俗/高雅”“有用/无用”武断划分的各个学科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人生的选择也当作如是观;它让你们保持“发现问题”的好奇与敏锐,并对“解决问题”保有动力和热情;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文科学核心的“人文精神”会始终伴随着你们,向外关怀世事人心,向内“认识你自己”,在保持内心坚定的同时拥有开放的态度。

    “人文精神”的力量当然不是只和个人有关。对于北大中文系来说,今年的毕业典礼还另有一点特殊:今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北大中文人的一贯坚持,它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具体内涵。今天我们需要承担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义,需要创造的是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高峰”型文章。我们是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淬炼这样的道义、书写这篇文章,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它们就与危急时刻无关。所谓自信,正是意味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有从容不迫的底气。回望北大中文系110年的历史,它的辉煌与成就不仅仅是承平时代的积淀,更是艰难时刻的光华:在老大帝国腐朽败坏、强敌环伺的时候,我们发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呼喊;在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的时候,我们在边陲之地演绎了“西南联大”的传奇;那么在今天全民抗疫同时又要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时候,我们又能够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民族提供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这就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去思考和践行了。各位要知道,北大中文系的历史可不仅仅是由我们这些身在中文系的老师们在这小小的院子里创造的,更是由你们这些从中文系走出的,让这些老师们倍感骄傲的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大地上书写出来的!

    今天,你们即将离开这小小的院子,走向广阔的大地了。我谨代表中文系全体师生,真诚地祝贺各位顺利完成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业,开启新的人生旅途。我要为你们的美好未来祝福,更要感谢你们愿意与中文系共同成长。人们总是提起那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我想补充的是,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与“大师”同样宝贵的财富。中文系的过去和未来因为有你们的参与而更加丰富,你们从这里走入社会,也将把从中文系得到的知识和精神信念播散出去。你们或许很难想象,在你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你们的老师们,有多么不舍,尤其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情况下。你们当中只有一部分人来到了现场,更多人或许只能通过互联网共享此刻,远程毕业。有些人会感到庆幸,有些人不免遗憾。但不管是留恋地一再驻足,还是被迫只能提前出发,我都相信你们将会迎来更为令人振奋的未来。当然,北大中文系永远是你们的家,永远欢迎你们随时回来。郝平校长已经在北大毕业工作部署大会上宣布,2021年的毕业季,欢迎2020届毕业生返校,参加2021届毕业典礼。中文系欢迎2020届毕业生明年回系参加2021届毕业典礼,或者参加以后任何一届毕业典礼。穿上你们的学位服,戴上你们的学位帽,再看一看这座校园,再和老师们聊一聊你们的近况,弥补特殊时期特殊毕业难免留下的遗憾。在这个特殊的年头,中文系为你们挂上的横幅可能很多人看不到,但是却显得格外动人,在此我将它献给你们,作为祝福与期待:“莫负经世文章,待鹏击水;记取当年皓月,照燕归园。

    再次祝福你们!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担当见精神——读陈晓明的《中文人的精神和担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mv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