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读书是学习。”可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学习到底为何?对此,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读书是为了明辨是非。事实证明:越是刻苦读书的人,往往越能明辨是非;越是不学无术的人,常常越是不知好歹。
翻越《论语》的山海,我们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宪问》篇中,孔子告诉我们:“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现在的学者只是为了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学问。
在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价值的求学观,一种是为己之学,另一种是为人之学。这两种求学观具体地分析一下,我们还会发现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前面提到的完善人格和炫耀学问只是其一。分析问题,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二方面的区别是: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而为人之学则是小人之学;为己之学,是在铸金;而为人之学则是在镀金;为己之学能美其身,而为人之学则能丑其心。
千万别忘了,我们学习的不止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还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因此,为己之学的本质是仁,是为了把德行推之于四海,把修养美传于天下。而为人之学的本质则是不仁。二者大相径庭,有着天壤之别。
有人戏言:“为己之学是在淘金,而为人之学则是在掏粪。”淘金,是真才实学后淘到的一个金子般的心灵。掏粪,是在虚情假意后淘到的两把鸟屎般的粪土。
当然,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我们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不妨把这句话一分为二。前半句话是:“古之学者为己。”这句话竟然还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古代的学者只是为了自己。譬如穷人刻苦读书,不料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本,开始欺压穷人。这就好比是农民起义成功之后,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地主阶级。他们开始浑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满心里和美梦里装着的都是纸醉金迷——享乐主义。
后半句话是:“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其实还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现代的学者更是为了人民:我学有所成之后,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为他人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等人,他们学有所成之后,毅然选择了回家,为国建功,为民立业。
不管怎样,只要学习的目的纯洁,我们的读书观就会清白如初,不会被世俗的杂质所玷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论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故乡,还是现代精神的家园。感恩至圣先师在后学们的灵魂深处留下的那一抹亮丽的描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