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人类最大敌人之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大都对贫穷有着深刻的记忆。
现在的非洲仍有众多的平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是在美国,也仍有为数不少的贫穷阶层。
那么,在现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何还有人摆脱不了贫穷呢?
除去天灾人祸(比如战争、瘟疫等等)原因外,众多学者做了大量调查统计,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能服众者寥寥无几。
前几天,我在读吴军老师《态度》这本书的时候,吴军老师对贫穷成因的认知,另人大开脑洞。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普遍认为贫穷无非就是因为经济基础不好、就业机会不均等、受教育程度低……等等几个方面。
对应的措施理所当然的是,经济救助、发展基础教育、提供平等的就业岗位等等。
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无异与扬汤止沸,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
吴军老师认为,造成难以摆脱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融入主流社会的不适应和放弃。
一个人要摆脱贫穷,需要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但是穷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遭受别人的白眼、奚落甚至被欺负。
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很多人又重新回到自己习惯的穷苦环境,把自我禁锢在原来的社会地位上,放弃了努力,放弃了挣扎,安于贫穷。
但如果一个穷人不怕被人嘲笑,不怕遭受别人白眼,内心有着强烈的改变贫穷命运的欲望,通过不断努力也一定会摆脱贫穷,改变命运。
在这方面,旧中国老上海的杜月笙的发迹历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通过各种努力,最终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晚年他回忆往事感悟道:当初的成功最重要一点就是放弃了自尊心,没被别人的嘲笑打败。
现在 的社会,对贫穷者而言,并非基础不好、缺乏机会,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不能走出舒适区,克服不了融入主流社会的不适应,终而自暴自弃。
好,说到这里,若把贫穷这个话题引申来看,我们的工作、学习,是不是也与此同出一辙?
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少人是因为忍受不了自己的不适应,接受不了别人的嘲讽而最终放弃了的?
这是读《态度》一书的一点感悟,与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