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就必须非常警惕了:
1.烦躁、易怒,甚至自残。
孩子可能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容易发脾气。
经常表现为烦躁,甚至有时候毫无理由就开始暴怒,摔东西,甚至自残。
尤其自残行为,大概率就是心理出了问题。
2.自我封闭,社交障碍
孩子突然变得不爱说话,自我封闭。
不和同学交往,也不和父母交流。
3.丧失兴趣爱好,长期处于消极情绪
孩子突然丧失兴趣爱好,什么都不想做。
同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活没有希望,消极厌世。
4. 成绩突然下降
如果孩子原来成绩还不错,却突然下降,出现厌学情绪,家长也要重视。
因为内心的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导致反应能力变慢,学习能力受限,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5. 身体暗示
心理问题,也会导致生理症状。
假如孩子不明原因身体不舒服,比如出现头疼、胸闷、乏力、疲劳、体重下降、睡眠障碍等,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病。
那就要考虑下,是不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孩子的心太脆弱,别强压太多东西。
每个孩子都该被父母和社会,温柔的疏导和托举。
去教会他们不仅要有追求卓越、面对挫折苦难的韧劲,更能有接受平凡的勇气。
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去告诉他们,你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与孩子共同寻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意义,去和孩子探究,人为什么而活?
大家总是教导他们要充满欲望和冲劲,却忘了教他们在平凡中找到认同感和幸福感,珍惜和感恩,活在当下。
这让身处于高压或者自我认同感模糊中的孩子,很难自我疏解情绪。
大家都会不断鞭挞孩子努力做到更好,却忘了教他们该怎么承认普通,接受平凡。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清现实的过程。
或许为人父母我们该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和自己和解。
接受我们的孩子,可能达不成期待,接受每一个人,都可能一辈子普通、平凡。
而生命教育、自我认知、沟通的缺失,会让他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他人。
孩子已经表现出的崩溃,可能不是在和你幼稚的赌气,而是在向你求救。
作家冯唐曾说:
“敢于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取悦自己,才能在这纷乱的世界中,站稳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
生命的本质是痛楚与虚无,我们无法改变宿命的轨迹,就像是面对苍茫的大自然无以为力,最后只剩下长久的沉默。
生命是如此脆弱的不堪一击,抛开一个人的社会属性,与各种标签,还原生命的本质,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如此的孤独与渺小,我们无法把握,我们无能为力。
胡某某心理刻画情况
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想法的习惯。2022年9月到致某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了胡某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胡某心里障碍
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发现他在书本上写有很多诸如“终于知道失眠人的痛苦了,晚上不知想些啥,啥乱七八糟的都有”等类似内容。
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多门课程测试成绩靠后甚至垫底,书本中写到“开了一节课的飞机”,多次考试结束后向同学说“想去听,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自己爱发呆,思想飘走了”,10月14日整日都没有抬头听课,甚至书都没有打开。
进食出现异常,食欲减退,饭量减少。
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经常躺在床上发呆,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负面情绪的文字内容,如“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