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本作家写的书,尤其是商务类数据,直接高效似乎是其特定的标签。
今天快速阅读了前两章,寥寥回顾,以为笔记。
作者十分郑重的强调了读书要带着目的,并列举了一个恰当的例子,闭眼回顾/睁眼查询,锚定特定的目标,你的收获和效率就会大大增强。
既然有侧重,就需要做出选择,百页起步的书籍,如何确定是否适合你,哪些章节适合你,所以前言、后记很重要,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也很重要。了解作者的动机和思维,也是串联书中内容的基础。
读书不是休闲,我们要认识到时间的力量。确定明确的目标,剩下的便是勇往直前,强烈的时间意识,将能让我们更聚焦。长时间的单调重复,必将带来记忆的加速遗忘,如何去芜存菁。
如何高效的记忆,是读书的一个重要问题。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毫无疑问是读书人的悲哀。所以,折腾记忆曲线,是读书的重要日程。一种是归纳整理,对内容进行浓缩而后串联,拔起萝卜带出泥;一种快速刷新记忆曲线,本软件狗称其为中断(专业术语为并行读书法),在多个书籍中间跳转。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归纳整理的重要法门。“一看就会,一学就废”对做笔记是适用的,那么如何科学的做笔记呢?给思维看的东西,怎么能少的了思维导图,书目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读取时长)、读书的目的以及深层次需求、本书的层次结构、关键要义。不仅要在纸上绘导图,更要在书中写便签和折页。不要怕做笔记,更不要怕因此而弄脏了书籍。那么如何衡量笔记到家了呢,我们可以引用80/20法则,重要的只占20%,而重要的内容中,又只有20%至关重要(4%)。通过上述笔记,下次阅读的时候,便能了解到书籍的含金量,以及重点分布,从而实现读书的聚焦。响应的,借书阅读这种模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
在多个书籍中跳转,也有着现实的好处。首先就是防沉迷,审美疲劳读书也是客观的,切换到不同类目的书籍,从而实现左右脑的交替,也是一种变相的休息。一本好书,渗透着作者的生存哲学,彰显着个人的魅力人格,多本书籍的交替,避免被书本作者的强势洗脑。最后,则是在轮询开始时,有意识的去回顾之前阅读的内容,从而实现记忆曲线的强化。
读书不是目的,应用才是归一,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输出。理解的去实践,不理解的则在实践中理解,而这也回到了读书的初心。因为缺乏,所以找补;因为低阶,所以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