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总是陷于被动?
我认为,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安排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要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
这是《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第一章“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里的导读部分。现在困扰教育的问题仍然是“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总是陷于被动?”在第一章作者多次借用自行车的比喻。传统教育就像不够饱满的轮胎,它只是不够饱满而已,而不是爆胎了。保留、继续使用破旧的自行车总是比干脆扔掉旧车、使用新车更容易、更安全。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不在于陈旧的教育惯例有多顽固,相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通常,有三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当然三类学习议题也都有其漏了气的软胎,很难快速前进,他们并不能如人所愿的引领学习者“到达远方。”但我们需要谨记,3者都不应当被摒弃,因为它们的轮胎只是不够饱满而已,而不是爆胎了。那么怎样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被动学习?
这就需要我们做那1%改变的教师。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学业成就差距和相关性差距”这个问题群里有老师产生疑问:“如何结合学科教学理解相关性差距,学业成就差距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与当下的考试又有何关系?”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安海燕老师这样理解:“相关性差距是能力素养方面,学业成就差距是知识方面的差距。就是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改变知识本位为育人本位,进行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考试换成评价,应该教学评一体化。”安老师还列举了寒假教师培训中提到的综合实践学习跨学科学习。”
反思这个读书交流的过程,不就是把被动学习化为了主动学习吗?我们要摒弃的不是传统教育,而是要思考学校应该教什么?课堂应该怎么改变,怎样学科间融合、师师交流、生生交流?能否把学业成就议题的“软胎”相关性差距也拿到课堂上,给更多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把眼光放远,成就更多的业余的专家,让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