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开会的间隙中,看完一本小书《在小山与小山之间》。
书很薄,大概就4.3万字。写的是一个母亲远赴他国去照顾怀孕的女儿,从而引发的母女之间一系列的情感碰撞。这种碰撞来自于母女自女儿懂事以来两人相处的点滴细节,矛盾,冲突,到最后彼此理解,至和解。
故事不新颖,关于两代人相爱相杀的情节现如今到处都是,不仅书里,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也时时再现。
但是故事的写作方式是用母女不同视角去描述一件事带给彼此的心理感受,从而得以窥见我们以为的相爱,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相爱;我们以为的相杀,其实没有换位思考的自我辩解。
书很薄,书中情节也平淡,但作者选中的种种生活片段,对白,都让人非常熟悉,所以我看完每一段都把对应的评论看完了,评论里更多的人生百态和曲径通幽的人性和解。
我始终认为,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这一代,应该在面对与父母的冲突时,应该更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比如父母性格的形成的家庭背景,观念塑造背后的时代社会缩影。
哪怕不是为了谅解,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读的书,受过的教育,见过的世面远比我们父辈要多,要广。如果渴望他们更为主动的理解我们,帮助我们成年后来弥补原生家庭的创伤,那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想法。
很简单,父母的视野决定了他们的局限,也决定了他们表达爱护的方式。
我们受过教育,应该主动从原生家庭中自我净化,起码这种能力,我们应该有意识去培养。
当然存在混不吝的父母,不值得去理解的父母,无法沟通的父母。
但是主动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形成的规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与生命和解。
而对那些只是固执地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爱护的父母,清楚他们的出发点,也更好地让自己接受生命起源的爱。这样,小山与小山之间才是彼此连绵不绝地此起彼伏的生命力,而不是拔地而起各自孤立的决绝。
总之,这本书虽小,但是给我的启发蛮大。如果你也去看书,记得一定要去看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