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有方法96 ——未来的学校

教育有方法96 ——未来的学校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4-01-29 05:25 被阅读0次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别人的成功总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今天继续分享泰德·丁特史密斯的《未来的学校》

        贫困儿童支持者
        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人,他们都在为贫困儿童提供支持,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慷慨而高尚的行为就是爱的真实表达。特里莎·爱丽丝是达特茅斯大学服务中心的主管,服务中心的使命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到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富有目标感的人生价值。爱丽丝是一位母亲,孩子年龄尚小,而她不顾家庭负担,每天坚持从波士顿北岸来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上班,在路上花费大量的交通时间。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责任之外,她还专门抽出时间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女生提供帮助,爱丽丝这样讲道:“过去4年,我为一位年轻女性提供了许多帮助。记得她曾经跟我说过许多遍,她所在学校的老师觉得她脑袋笨、不聪明。每次听到她说这样的话,都让我心碎不已。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告诉我,不管怎么努力,她都无法在那些标准化考试中达到所谓的合格标准。她说,如果连考试都达不到合格,自己又怎么可能在人生中做到合格呢?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如果内心形成了这样的固化认识,那她的一生将背负多么沉重的负担。”
        “人生面包”收容所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为无家可归人士提供8万张床位,其中20张床位就位于缅因州奥古斯塔的“人生面包”收容所。对于那些命运悲惨到不得不流落街头或进入收容所的人来说,人生无异于炼狱般的痛苦折磨。有很多种情况都会让人步入这般田地,比如心理问题、毒瘾,或是失业而无人接济等。只要读过理查德·莱缪克斯的《莎莉家的早餐》,你大概就能理解成功人士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沦落到无家可归。
        在“人生面包”收容所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孩子的年龄分别是16岁、14岁和11岁。和其他家长一样,这位母亲也对自己的孩子充满希望,在面对不可想象的挑战时,这位母亲会为了孩子去奋不顾身地抗争。和其他收容所一样,“人生面包”收容所也对入住人员的停留时间有所限定。这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只能在此停留6周时间,6周过后,要么继续流落街头,要么就去寻找下一家收容所。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每年都要辗转于多家收容所和学校,他们所有的教师、课程、同学、俱乐部或运动项目都是暂时的,前后无法衔接。在“人生面包”收容所,校车会到学校门口接孩子。这样一来,其他孩子都知道这些孩子是无家可归的,并因此嘲笑他们、欺负他们。这些孩子没有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只能去图书馆上网。每一天,他们的日子都在煎熬中度过。
        美国每天都有200万名学龄儿童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在这个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度,人们早已习惯对流落街头的成年人置之不理。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路过旧金山市区。从乞丐身边走过时,同事脸上置若罔闻的表情令我至今无法忘却。他还对我说:“没事的,过一段时间你就适应他们的存在了。”但是,在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我们真的可以眼看着200万个孩子无家可归而置若罔闻吗?
        在那些以讲授内容知识为重点的学校读书,如果学生中途转学,就很难跟上新学校的进度。而无家可归的孩子在学习上则更是落后,每次考试都备受打击,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经常受人欺负,由此信心缺失,生活无望。如果学校能将关注点从考试和内容知识上转移到应对真实世界挑战的关键技能上,就能让这些新来的学生更容易参与进去。如果成绩报告单能够采纳斯科特·卢尼的精熟成绩单,那么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就可以在与性格相关的指标上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在“与逆境抗争”这项技能上拿到远高于常人的评估结果。
        本书主要涉及美国的K-16教育体系,不包括学龄前的教育内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笔者不关注学龄前儿童,而是我在这一趟旅行、这一本书中,只能专注于K-16这一个重点。在美国各地走访的过程中,我亲眼见到了许多身处贫困环境之中的孩子。他们缺乏最基本的营养,无家可归,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而美国社会则对这些孩子置之不理,还期待着K-16教育阶段的教师能创造奇迹。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我们不应该去责备教师,而要先去看看学生们是不是因为缺乏营养而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因为担心晚上没有地方睡而过度忧虑。
        古桥上的思索
        我们在去往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路上途经了历史悠久的塞尔玛市,因为之前从未来过此处,所以我看到路标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开出高速,到这座老城中转一转,参观一下历史悠久的埃德蒙·皮特斯桥,然后再继续下一段旅程。但我到达此处时已是傍晚,时间很不凑巧。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决定放弃已在蒙哥马利市订好的酒店房间和预付过的房费,在塞尔玛市过夜,然后第二天清晨去桥上走走。为了不虚此行,我决定在清晨时分起床,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边观赏日出。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起床驱车出发,去往古桥方向。我一边开车一边听着收音机,这时收音机中传来一段话:让非洲裔美国学生到得克萨斯大学读书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因为他们在这所学校里跟不上进度,而如果将他们送往低端一些、进度更慢的学校,他们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广播里的声音接着说到,一次研究显示,美国绝大多数非洲裔美国科学家并不来自像得克萨斯大学这样的名校,而是出自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普通学校。在这些学校中,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为了在班里拿到好成绩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此时身在阿拉巴马州,我便想,这不过是一个反映美国南部残存的种族歧视情绪的小故事而已。
        但这段话远非无关紧要的小故事,而是由一桩当时被炒得火热的诉讼案——费舍对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案引起的。这起与平权法案有关的案件最终摆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面前,于2015年12月9日进行了口头辩论。经收音机传来的声音,来自当时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最高法院法官安东尼·斯卡利亚(已去世)。关于平权法案和种族问题在大学招生录取过程中的影响,曾发生过一连串的诉讼案件,而这起案件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得克萨斯州颁布了《588号众议院法案》,要求包括得克萨斯大学在内的州立大学接收所有在高中班级中排名前10%的申请人。富裕社区那些平均成绩十分优秀的学校中,如果有白人学生没能排到班里的前10%,就算拿到非常高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大学先修课程考试成绩,也有可能被州立大学拒收。这位白人学生的位置很可能会留给拉美裔学生,而这些少数族裔的学生大都是从贫困社区里成绩不好的学校选出来的前10%。2008年,有两位富裕家庭出身的白人学生阿比盖尔·费希尔和蕾切尔·米凯勒维茨都被得克萨斯大学拒收,并因此向法院提出诉讼,认为大学的招生录取政策存在种族歧视倾向,违反了《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
        斯卡利亚提到了一份报告,里面讲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位法学教授理查德·桑德的研究结论。这位教授是白人,曾在哈佛大学接受教育。桑德在著作《不对等》中对自身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如果精英大学为了接收学术水平不合格的少数族裔学生而更改自身的招生录取标准,那么从平均角度来看,他们接收的学生成绩会更差,辍学率会更高。而如果这些少数族裔学生能去那些学术水平更低、名气更小的大学,则更容易拿到毕业文凭。将好学生与好大学对接起来,让差生与差大学对接起来,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最高法院的成员基本都是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最近几十年来唯一的个例,就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桑德拉·戴·欧康纳。正如乔治城大学法律中心的司法学者帕特里克·格伦所言:“一言以蔽之,如果某人的大学文凭是从剑桥大学或耶鲁大学之外的其他学校获得的,那么他最好不要有太高的事业心。如果过往的经历被视为人生起点,那么他们根本没有希望在最高法院的大理石建筑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如今的美国,只有那些从顶尖精英大学拿到文凭的人才有资格对能影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规则发表意见。
        斯卡利亚的话令我如鲠在喉。不管哪一天,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让人心里很难受,但那天又是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身在埃德蒙·皮特斯桥。这座桥以一位联盟军准将兼三K党大龙头的名字命名。在这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倡导者于清晨时分在桥头汇集,准备出发前往阿拉巴马州首府,抗议阻止黑人投票的阴险计划。也是在这里,警察对抗议者进行了残暴的镇压和殴打,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血腥周日”。警察的暴行全部由电视台记者通过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向全国观众进行转播,并由此激发了全国民众对民权运动的声援。
        皮特斯桥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遍布美国各地的国家历史名胜大多配备有精美别致的设施和博物馆,而这里位于桥头南侧的国家投票权博物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荒废已久的餐厅,旁边的一栋建筑曾是一座可容纳6辆车的独立车库。大门上布满了涂鸦,其中还有一句话:“教育是掌握命运的关键。”从此处向东,穿过80号公路,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里面陈列着几块牌子和一座石质纪念碑。可以说,皮特斯桥及其周围的景致没什么令人驻足的魅力。但是在清晨时分踏足这座历史名桥,思考一下50多年前在此地发生过的事情,还是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强大的震撼。
        也是从这一天起,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想要寻求的答案究竟是什么。自从9月份踏出家门开启这次教育长征,我的关注点始终集中在教学法上。如果现如今的学校只是为了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他们根本记不住也永远用不上的知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未来做得更好。如果年轻人想要在这个被创新大潮席卷的世界中拥有四处闯荡的勇气和发明创造的动力,那么我们就不能再去忍受那些将“勇敢”和“创意”等宝贵品质扼杀在摇篮中的教育政策。我们不能再将大学文凭作为雇主面试的先决条件,除非大学可以做得更好,学费可以降得更低,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在大学就读的机会。
        而如果教学法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埋藏在更深的地方,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美国曾英勇地对大英帝国统治予以反抗,最终实现了精英治国。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天赋和努力是决定人生成功的关键,而非血统。《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内容包括:“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确,我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从“所有白人生而平等”最终过渡到“所有人,无论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都生而平等”。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民联合起来,一次又一次对歧视进行反抗,争取到了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的大环境。这才是美国这个国家最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精神。
        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即歧视是错误的。但是以价值为基准的歧视眼光不但被人们所接受,而且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态度。苹果公司拒绝雇用水平不够的设计师,我们不会因此而抵制苹果公司的产品。堪萨斯城交响乐团直截了当地开除水平低劣的音乐家,我们也不会对其进行批评。著名的洛杉矶道奇棒球队曾于1947年勇敢地将杰基·罗宾逊这位历史上首位黑人棒球选手请到自己的队伍之中,而如果道奇队将水平不够的球员从花名册中剔除,我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些组织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可以有效采取以价值为基准的歧视行为。
        美国社会将人的受教育水平作为筛选、评估和歧视的捷径。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歧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鸡尾酒派对到大型会议,从婚恋网站到猎头门户。某人若拥有哈佛大学的毕业文凭,我们就会在内心将此人置于崇高的位置,而对于那些没什么学术背景的人,我们只会无形中提高他的准入门槛。而问题就在于,这样的歧视是真的以价值为基准,还是以人的出身为基准?
        美国历史上,高质量K-12教育曾经是免费的公共品,大学学费也是绝大多数人都支付得起的。学校教育会培养孩子的实用技能,以价值为基准对人进行分类。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杰克·肯特·库克基金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中,只有3%的学生来自收入在社会底层1/4的家庭。最精英的大学里,来自收入最高的1/100家庭中的学生数量和来自收入在底层60%家庭的学生数量是相等的。大学由富人主宰,为富人开设,属于富人阶层。
        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但不具备富裕家庭的优势,进不了好学校,没有辅导教师和应试训练,没有精英体育项目的教练,更享受不到什么社区服务。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这项大学录取的黄金标准上,穷人家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拼不过那些富家子弟。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这项考试更适合被叫作“学生富裕程度测试”(Student Affluence Test)。而大学的招生录取政策则进一步为富人增加了筹码,比如许多大学都更愿意接收父母是校友的学生,让有特长的孩子享受提前录取的待遇等。毫无疑问,在敲开顶尖大学校门的过程中,金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费希尔的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执念,那就是大学申请人是否有资格被录取,要通过他们的考试分数来进行判定。如果某个大学接收了考试分数不达标的学生,就是违反了这条规则。每当大学出现这种例外情况时,都会被人们视作要么是为了给大学体育团队补充力量,要么是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指标。而我们在这里的核心假设是,公平环境下,考分不够高的孩子就理应被弃之门外。这种假设是如此深入人心,就连那些破例进入顶尖大学的人,都会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而他们这种不合群的感受又通过同学、教授、费希尔这样的主流学生,或像是斯卡利亚这样的最高法院法官,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美国最高法院会针对放松大学录取规则这样的问题进行辩论,却跳过了关于这些规则正确与否的辩论。美国人都笃定地认为最高法院的学术精英们可以在谁有资格成为学术精英这个问题上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在考试成绩的神坛前卑躬屈膝,虽然眼前摆着无数的证据,证明考试成绩预测不了未来的任何事情。我们的先辈之所以构思出了最高法院这样的机构,就是因为他们能超越眼前的狭隘利益得失,展现出足够的远见和智慧。但我们血统纯正的最高法院却无法真正做到高瞻远瞩。没有一个法官提到过,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大学录取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为参考。大学录取过程中是应该重视申请人为了让他们所在的世界更美好而展示出来的与逆境抗争的能力,还是应该重视那些只能体现家庭环境,而无法体现申请人性格的考试成绩?
        在动身去往蒙哥马利市之前,我走访了塞尔玛高中。这所学校的历史生动地展示出了美国南方的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塞尔玛中学曾有两所以种族划分开来的公立学校。后来,法院强制两所学校合为一体。由于担心会导致动乱,学校在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种族融合的态势,塞尔玛高中也成为种族融合的典范。但到了1990年,一切都改变了。当时的学校委员会做出决定,拒绝为学区的第一位黑人督学续签合同。另外,由于学校的学生成绩跟踪系统造成了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学校中的紧张情绪日益累积,几周时间内,数百名白人孩子就转到了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到了2011年,有着近千名学生的塞尔玛高中只剩下5名白人孩子。在学校看来,如果建起崭新的教学楼,白人孩子就会回到这里继续读书。但事实证明,他们不愿意回来。
        提到阿拉巴马州的教育局局长汤米·比奇,塞尔玛高中的助理校长脸上立刻露出了欣赏的神采。当天下午我就见到了比奇局长本人。这位助理校长认为,比奇给予了本州的教育界人士充分的信任。而没想到几个月之后,比奇就被罗伯特·本特利州长开除了。如果从州政府争议强度的角度来看,阿拉巴马州无疑位于全国之首:州长本人面临着性骚扰指控,众议院发言人面临着受贿罪指控,而州法院首席大法官则面临着道德指控。这些迹象都进一步证明,美国这个国家早已不是我们的先辈梦想之中的那个未来国度。
        我知道,这个话题说起来有些沉重。我们总是喜欢讲述那些励志故事,比如某个孩子出身于贫困家庭,一路向上拼搏,从名牌大学毕业,最终取得了成功。的确,对于极少数孩子来说,这条路还是有可能走得通的。于是我们就固执地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没有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美国的社会等级体系。我们紧盯着考试成绩造成的差异不放,认为社会不公平这个问题,根源存在于教室中的教学。我们整天哀叹着“成就鸿沟”,但是对“成就”和“鸿沟”的理解却大错特错。成就应该以富有挑战的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而不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写和数独游戏这样的标准化考试为基础。我们眼前的鸿沟,是富人家教育孩子所投入的资源与穷人家孩子所获得的资源之间的鸿沟。我们可以一直对孩子们不停地进行测试,但不管你再怎么测,也无法将富有意义的公平注入年轻人的生命之中。就像美国中西部的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跟我说的一样:如果一头牛肚子饿了,我们不是要给他称重,而是要给它喂食

      大学的层级化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会为阶层固化、两极分化的滋生提供土壤。一旦整个社会的用人机制维文凭是从,将会让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形成。

        如何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优化用人机制,是保证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首要条件。

        今天分享内容中作者的分析中最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是古桥上的思索。

       

相关文章

  • 对新样态学校的思考和初探

    “未来学校”是近两年教育界的热词。郑州市教育局在2016年提出“做有未来的教育”,引起了大家对“未来学校”的进...

  • 未来教育有哪10大变化?

    未来教育有哪10大变化? 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未来课程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明确人们追求终极目标——幸福! 教育一直...

  • 未来学校,未来教育

    1.“我觉得人是环境的孩子,对孩子来说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他们就够了,而不是去考虑剪枝、松土、浇水。” ...

  • 不断奋斗,筑梦未来——走进未来学校

    昨天晚上听了浙沪首席教育官吴虹老师的课《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让我对未来学校有了新的期待。 其实我们身边的教育资...

  • 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的一切可能!

    未来学校,未来已来!听着窦老师的课,看到未来学校已来,未来教育已来!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的一切可能,让教育的一切...

  • 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

    昨天,我认真聆听了吴虹老师关于“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的讲座,课后,我不禁思考: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学校...

  • 未来教育 未来学校 未来课堂

    ——参加“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有感 【引用】: 当代教育...

  • 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

    20200202,今天是特别的一天,非常对称日。因为疫情,学校没法正常开学上课,经老师们讨论商定,在网上授课...

  • 教育的三驾马车:教师、家长和学生

    教育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的好坏也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未来。 中国有大量的教师资源,有大量的学校资源,有...

  • 榜样引领,见贤思齐——姬磨小学家校共育交流分享会

    祖国的未来有多重要,教育孩子就有多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有方法96 ——未来的学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yu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