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是谁把读博妖魔化了?

是谁把读博妖魔化了?

作者: LMRS时空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19:47 被阅读0次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又被一篇所谓的号称调查了5700多名博士生的顶级期刊的文章给刷屏了。紧接着,豆瓣头条也连续几天被几篇吐槽现在博士毕业难以及教育问题的文章霸占。

抱着好奇的心理,我点进去看了一下,想知道5700名博士的调查究竟揭露了怎样沉重的问题。

文中主要提到了三个点。其中一个是相对于别的高等教育的人口,博士生得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比例要高2.5倍。至少有高达25%的博士生患有精神疾病。

第二个是博士的压力来源于导师,同专业的同学,还有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

第三个是由于研究的方向一般比较窄,博士们常常会有一种自己是冒牌的错觉。

这些问题乍看之下很能引起共鸣,但实际上,由此推导出来的推论却不一定站得住脚。根据这个引申出来的种种夸大的后果还有歪曲事实,故意煽动舆论的嫌疑。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被调查的博士是为了什么样的动机而读博的。其中纯粹为了追求探索真理而不是为了毕业拿个学位找份好工作的博士占多少。

我们知道博士的培养宗旨是研究型的科研人才,是就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某一个点做未知结论的探索。国外的好多博士招生材料首页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研究者”。

而实际上,国内很多学生读博是因为硕博连读,硕士答辩通过便惯性地读博。一些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能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另一些人因为本身性格或者其他原因不想工作,用读博来逃避需要正面的问题。还有一小部分人单纯是为了追求高学历,让别人羡慕。

真正抱着“我想做一个科研工作者,探索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者探索以无限接近真理”的人寥寥无几。哪怕前期没这么高觉悟,抱着我想用五年时间来看看我究竟适不适合搞科研,哪怕结果是证否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这样矛盾就出来了。

由于博士培养宗旨和绝大部分的在读博士心里的就业导向严重不符,导致那些学生要么博士读得很难毕不了业,要么即使毕业了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个结果反馈给下一届的博士生们,进一步加重了相似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从而让他们夹在读博之前自欺欺人的期望和严重不符预期的现实之间焦虑。

这种焦虑让他们开始怀疑读博的意义。

因为博士工资低,是廉价劳动力,以后还找不到好的工作。他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甚至还会被导师继续克扣在实验室几年。

这种怀疑扰乱了他们的心,使其静不下来,无法深入去探究当下要解决的课题。或者有的干脆跟导师唱起反调开始我行我素,各种副业就是不做课题。课题没有进展又进一步拉低了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对导师的评价,与此同时升高的是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怀疑和焦虑。

最后他们成了吐槽的主力军,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制造出一种博士非常苦逼的社会形象。


不客观地评估自己就草率读博的群体,对自己本身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存在着认知方面的问题。他们不能预估最差的结果,也不想去想象最差的结果,他们想的是最好的结果。对博士培养目标的认识偏差,以及错误盲目地把更好的就业机会归因于高学历使他们在读博的五年非常痛苦。

这些人的抗压能力本来就不一定高,精神方面也更容易出问题。毕竟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地违背自我意愿做不感兴趣或者已知回报很低的事情。尤其是当他们对以后得生活抱着越高的期望的时候。

所以那高达25%的精神疾病比例很可能不是因为读博士才得精神疾病,而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对自我预估严重偏差的人(本身就有更大倾向得心理疾病的人)选择了读博。

我们都看过很多科学痴的事迹。他们早上五六点起来,晚上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周末和节假日几乎也不例外。

在正常人眼里看来,他们这样的生活节奏非常不可思议,会让人想发疯。毕竟我们读博就算每周有周末休息也还是避免不了时不时的厌倦和怀疑人生。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博士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筛选合适的科研工作者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这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能承担日复一日枯燥乏味重复的科研工作,而心理还不至于失调崩溃,才能够在将来成为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影响和引领下一个时代。

而如果作为一个博士,连几年的冷板凳都坐不住,很日常的压力(实验连续失败,数据接连出问题甚至项目做了几年毫无发现)都承受不了,怎么指望他以后可以花更长时间(十年二十年)去继续深入钻研呢。毕竟以后的科研压力只会比现阶段的更大。

至于他们说的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导师之间相处是否融洽的问题,我的内心有点无语。放到现实的环境中,请问哪一份工作是领导和每一个下属关系都很融洽,又有什么样的工作是同事之间完全没有竞争的?难道科研的环境需要与世隔绝,完全不跟人接触或对比吗?这样闭门造车,还要学术会议干什么,还要学术交流怎么进行?


退一步讲,假设所有读博的人心理素质都还可以,我们知道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人口(本科,硕士),博士毫无疑问是属于高精尖人才。而几乎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可能的心理问题风险都会比下层高。因为他们需要处理更繁琐的事务,做更顾大局的决定,制定更有前景的发展规划。

所以没有理由一定要把博士单独拎出来说明这个群体怎么怎么样。他们只是承担了他们这个阶层应该承担的压力而已,就像公司的管理层承担了管理层需要面对的压力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管理层是节节筛选出来的,而博士入学却是分数够了就可以的。

所以醒醒吧。学术的压力也好,人际交流的压力也好,甚至不同学术意见的争执也好,都是科研路上的人必须要学会面对并且合理应对的过程。

如果因为过分强调减轻博士的压力而把这些必须的训练过程都去掉,博士教育最终只能培养出另一种形式的温室花朵。

为了博士而博士,实在是天底下最不好笑的笑话。



关于博士生经常觉得自己是冒牌的,我不觉得这应该成为他们压力的来源。因为懂得越多所以越知道自己懂的只是九牛一毛,这会让他们更加谦卑,在每次课题面前让自己像一张白纸一样去探索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带着许许多多先入为主的观念,愣是把客观的科学研究做成了自己主观的一言堂。

简单的分析到这里就结束,希望大家不要把读博妖魔化,觉得博士精神病很多,跳楼的很多,读了更找不到工作。也不要把读博想得过于简单,觉得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虽然有句千古励志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是如果早一点发现自己不适合,急流勇退绝不是逃兵,反而是睿智的选择。

真正喜欢科研的人,哪怕实验失败了半年一年,第二天醒来还是会满心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没有,那么请问问自己——

是什么阻挡了你的热情?

是什么让你动摇?

你还要不要为了坚持而坚持?

相关文章

  • 是谁把读博妖魔化了?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又被一篇所谓的号称调查了5700多名博士生的顶级期刊的文章给刷屏了。紧接着,豆瓣头条也连续几天被...

  • 孩子本是天使,是谁把他妖魔化了?

    点击蓝色字体: 孩子本是天使,是谁把他妖魔化了? 公众账号:荣荣的成长

  • 是谁妖魔化了教师

    今年两会,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妖魔化教师,只有受人尊重的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人们不禁要问,是...

  • 孩子本是天使,是谁把他妖魔化了?

    最近一篇《40岁高圆圆终于怀孕了,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心酸》,被几个公众大号转载。还以为是讲40+高龄产妇的生孕知识...

  • 2019-12-31

    神坛就是祭坛”。你把谁推上了神坛,其实就是把谁神化,或者妖魔化。是神或是妖魔,还不就是看你的立场,看你的偏好吗?所...

  • 谁把教师妖魔化?

    有一个大人物说:“请不要妖魔化教师。” 到底是谁在妖魔化教师呢? 是家长吗? 是社会吗? 还是教师自己? 这个问题...

  • 星辰随笔:美国如何对抗通货紧缩?

    昨天的文章通货紧缩被妖魔化了么?,经济学家希夫兄弟在《小岛经济学》中提到,当今经济学领域妖魔化了通货紧缩,而相对更...

  • 是谁物化了女人?

    除了蠢逼pua以外,你会发现很少有专门教男人谈恋爱的感情专家。 自从初高中学了一下数理化,没想到现在在微博上,我居...

  • 换个方式——简单点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因为有时我们真的把学习妖魔化了,比如:“不上学我就打你了”,“不写作业就不让你吃饭...

  • 中医妖魔化的今天,是否能够继续相信中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医渐渐开始被妖魔化了,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很多东西都被妖魔化了。 一些传统的封建迷信不知道从什么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谁把读博妖魔化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zl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