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追风筝的人》
一个承诺,一种救赎,一份从心底里沁出的爱。
就像是哈桑永远都会知道断线的风筝会落在哪里一样,这个看似孩子气的承诺脱口而出,来的自然而然,赤裸裸的摆放在那里,
当一件事情开始进入爱的领域,就开始谢绝逻辑,谢绝理性。语言是兜兜转的迷宫,爱才是直指人心的禅。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美籍阿富汗人,父亲是外交官,后来逃亡到美国,和阿米尔极其相似的经历使这位初试牛刀的医生写出这部让世人惊叹的作品。书中的哈桑是主人公阿米尔的仆人。阿米尔是普什图人,聪颖过人却性格软弱;哈桑则是被压迫的哈拉扎人,目不识丁但勇敢正直。由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又因为都没有母亲而是由同一个奶妈哺育成人,所以才能够跨越种族与世俗的界限,成为彼此知心的朋友,一起度过了 11 年的美好时光。12 岁那年,他们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大赛,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哈桑承诺为阿米尔追回那只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却不幸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一向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并最终决定诬陷哈桑赶他离开。后来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跟随父亲被迫流亡美国。
到了美国的阿米尔开始了新的生活。按照阿富汗的传统结婚,埋葬因病去世的父亲,成为新一代的作家。童年的阴翳被他放到心底不见天日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拉辛汗的一个电话刺痛了他心里阴霾的地方,并带给了他一个惊人的秘密。“来吧,孩子,那儿有重新成为好人的路。”一番挣扎过后,他决定再次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坦布尔,去寻找哈桑的孩子……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忽然就想起了伊索寓言,被驴子踢伤的狼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哀叹:“我本是生下来就是做屠夫的,为什么要去做医生呢?”谁说医生就只能救死扶伤,在这里,卡勒德就扮演了屠夫的角色,将人性与肉体抽丝般剥离,让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横陈在你的面前。体会其中的痛苦,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当它不知不觉已然浸过你的胸口的时候,你想起了逃离,却已经不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溺毙在它的包围里。世界蓦然间静的出奇,仿佛听到空气中的分子在疾速的滑翔燃烧,壮烈的像蝴蝶狠狠咬断自己的双翼,眼前渐渐苍白的世界刺痛你到无法呼吸。
一直都在书中不停闪现的,是风筝。
风筝。
阿富汗斗风筝的传统由来已久并富有名誉性。人们选择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放飞钟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而可以捡到最后那只被割断的风筝将会是一种至上的荣耀。书中的哈桑选择为阿米尔去追到那只最后的风筝,去追逐他们的友谊。是的,他追到了,即使当面对威胁的时候,他依然选择将这份珍贵的友谊紧紧攥在自己的手里,始终不肯放弃。但是阿米尔,却选择了退缩。谁都不该臆测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包含了什么褒贬之意,这就是事实,一个孩子很正常的选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冲上前去,他的举动仅仅是心理的写照而已。这就是真相。或许这也是卡勒德的书如何能在没有华丽丽的爱情、性欲做噱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居一年之久的原因之一。他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近于残酷,但是没有丝毫哗众取宠的样子。
阿米尔是幸运的,他为自己找到了赎罪的机会——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他带回了美国抚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几乎重蹈了他父亲曾经被迫走过的路,涂脂抹粉,出卖肉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跳的舞步。阿米尔带他去放风筝,让阿富汗古老的习俗去唤醒孩子卑微蒙羞的心灵。我想阿米尔成功的做到了。他割断了对手的风筝,奔跑着为孩子去捡回来。他就像当年的哈桑一样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孩子淡淡的笑了。或许就是孩子唇边的这一抹微笑,滑落了他一直以来背负的罪恶,也释然了阿米尔多年的自责。所有都变得晴朗,这份被封存多年的爱终于重见天日。当它抖落满身的灰尘再次站在阳光下的时候,阿米尔已经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重新回到了那条做好人的路上。多年积压在心头的愧怍与因不敢抬头面对而消失已久的勇气,该消散的就消散了,该拾起的拾起了。
这一切就像是一场梦,但是结局确实真实的让人温馨。当年的哈桑追到了自己想要的风筝,现在,阿米尔也追到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不需要拿出来争斗,也不需要进行评判。只希望,无论你是哈桑还是阿米尔,都能够勇敢的追下去。为你,为爱,千千万万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