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也是个小社会,各种心理学现象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一次讲座上提出:“爽”胜过功能。“爽”是一种体验,一个优秀的产品能让用户觉得很爽。对于一个产品,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于工具甚至省钱。
下面我以UGC社区类产品为研究对象,谈谈这些产品都满足了用户的哪些心理需求,产品针对这些心理又设计了哪些对应功能。
人都有好奇心
许多用户初次使用知乎的第一感受是:高逼格。用户进入知乎,看到的满是专业靠谱的回答,而且好多回答来自行业大牛,李开复在这里,雷军在这里,阿北也在这里,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个社区所震撼到了。见到知乎的第一眼,你便爱上了这个产品。
纯银老师早前在博客中提到显性内容决定论,针对的就是这一用户心理。所谓“显性内容”,就是用户容易看到,容易接触到的内容。让更多优质的显性内容去吸引用户,激起用户的好奇心,是目前UGC社区赚取用户流量的重要方法。
功能:邀请制
像知乎这样的社区,吸引用户目光的一定是高质量的回答。知乎早期的邀请制很大程度奠定了产品优质高逼格的基调。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早期受邀的人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具有很好的UGC素养,习惯撰写长文,有审美的要求。这种邀请制直到现在还影响着知乎:用户提出问题—>邀请人来回答。受邀的人一般都会很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
早期受邀的人成了知乎的种子用户,这批用户的内容质量一般比较高。将这些高质量内容推到显眼的位置,用户进来时看到这些,就会第一时间激起好奇心,有一种被惊艳到的感觉。
人没有耐心
如今人们接触的越来越多是碎片化的信息,这种现象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外界促使: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都在爆炸性增长,同时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对很多知识不得不浅尝辄止。
二是内心驱使:人都有惰性,一方面希望弥补自己某方面的无知,另一方面又没有耐心看完所有的内容。
“马桶阅读理论”指出:不要给用户超过马桶上看不完的内容。其实也正是基于人们缺乏耐心,不愿意系统学习的心理。所以,一旦产品不能让用户在一分钟内爱上你,这个产品被广泛推广的可能性就很小。
功能:长评、短评
豆瓣影评分为长评和短评,这种长短评的区分使得用户有针对性的阅读或撰写影评。打个比方,你刚从影院看完一部电影出来,这时候对电影的感触是最深的,你打开手机,在豆瓣上写下一段短评。而长评需要用户花比较多的时间写下大段大段的文字并配上图片,这一过程很多情况是在电脑上完成的。
区分的长短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效降低了写影评的门槛。以前,写影评多是电影业内人士,如今普通大众也可以在豆瓣上写下影评,用户更容易接受这些内容,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渴望获得认同
大部分用户喜欢自己写的东西被人看到,这也为什么有的人几十年都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现在却每天在朋友圈努力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今,微博长期被各种大V占据,普通人发的内容很少被人关注,但在豆瓣、知乎、贴吧中,普通人也有话语权。微博的信息传递靠的是本身的粉丝数,知乎是以好答案作为渠道,一个好答案能让人看到你,认同你。
功能:回复、赞、感谢、关注
粉丝数、点赞数、感谢数,被邀请回答、被选为热点话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迎合了用户的这些心理。这些功能刺激用户不断参与回答问题、写影评。
同时,关注共同话题的人群本身就存在兴趣的重叠,对于彼此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某人发表的一个内容,更容易引起一群人的认同。
激起成就感
豆瓣、知乎、贴吧等社区产品是典型的UGC模式,它的一大特点就是用户原创内容。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往往更会让人有一种成就感,所以用户对UGC社区有着一种额外的归属感。豆瓣、知乎用户的黏性特别高,也愿意在这种平台上创作内容。
功能:产品定位是UGC模式,这种交互作用本身就会激起用户的成就感。
寻求归属感
现实生活中,当你兴奋的跟好友分享一个新点子或一些自己的所见所想,但是朋友一脸茫然,完全get不到你的点,久而久之,你就不想跟他们分享了。UGC社区给了用户一个交互平台,在这里,只要你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并持续的输出,总会得到反映,总会有人围观,并遇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功能:豆瓣小组
通过加入感兴趣的小组,随时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这是一种基于兴趣的人际关系。带有目的倾向性的小组所吸引来的用户本身就存在着共性,他们制造出的内容更能直击用户的内心,因为这是一群有共同兴趣、共同话题和情绪的一类人。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个体融入群体后,个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失,情感和思想上会转向群体所处的公共方向。
在UGC社区里,不乏有逼格很高的种子用户,但更多的是普通用户。普通用户迫切地想实现马云所说的“要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对他人的期望居高不下。他们在群体之中互相观察,甚至模仿别人。我们在知乎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种提问多半泛泛而谈,答案也以空击空。用户受群体的影响,有样学样,因此产生许多“正确的废话”。
写在最后的话
社区类产品满足了用户众多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上面列出的6种。互联网社区也是个小社会,各种心理学现象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水平有限,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本文由 @野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