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64352/1071a9ef72ce93d1.jpg)
《遇见一个人》阅读第4天
第三章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1.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语言是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A.共振互动型: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B.以妈妈为中心型:只有母亲才可以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貌似完整的自我实际上只是核心空虚的“假自我”,它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赞的、讨人厌的,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和人产生真正的关系。
C.无关反应型:父母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称为“无关反应”。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因的话说就是“存在性焦虑”。
这样的孩子,自我无法聚形,连稳定的“假自我”都难以形成,经常处在不存在的痛苦当中,那是一种比死亡还可怕的感觉,我们通常称为“被抛弃创伤”。
D.情感逆转型:这种类型称为“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这样的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莱因的妈妈,曾经把孩子最爱的木马玩具烧了,理由是孩子太爱这个玩具了。莱因很喜欢一个姑姑,妈妈就禁止他与姑姑单独相处。反人类情感的人善于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扭曲的、痛苦的。
若你经历过后三种折磨,并且勇敢地活到现在,还已经为人父母或者准备做父母,那么有一个光荣的任务在等着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过的积极回应关系。这个任务受益最大的首先是自己。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
2.不评判,只确认感受:如果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如,孩子一身汗地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们球队今天赢啦!”如果妈妈回应“你的衣服好脏”,属于无关反应;回应“赢球又不能算成绩”,则是情感逆转。如果父母的情感没有被孩子的喜悦自然激荡,那么可以试着看到孩子的感受,然后去确认他的感受:“妈妈看到你好开心啊,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这个方式也同样适合各种人际关系。
3.拒绝不等于伤害: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我拒绝了这件事情,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提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的拒绝仅仅是因为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到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的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4.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地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的能量像天然流动的河流,一会儿平缓,一会儿湍急,有平流,有漩涡,一切本是无常的体验。父母长期的评判,会让无常的能量表达固结成恒常的心理创伤,让冲突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有时候,孩子的各种生命状态难免让父母已经充满制约的头脑焦虑不安,父母若能自己去面对那份不安,不干预、不评价孩子,可能再一抬头,孩子已经转换到其他状态了。孩子本无事,父母自扰之。
5.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停地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吃得太慢;孩子想吃肉,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地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让孩子先去洗手。在这种“陪伴”下,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首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第二步是真正的共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身体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我们有可能了解到一些,也可能完全不了解。没关系,这种“感受对方的感受”的意愿,就是创造美好关系的开始。
第三步就可以去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要注意,如果反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想法,那么最好加上一个前提,说明想法只是头脑中的假设,不一定等于对方的现实。
6.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生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儿过程会经历各种痛苦。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心理创伤往往是过去的事件造成的,既然已经过去,一切就不会改变,也不用改变。心理治疗的重要功能是把潜意识的感受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受被意识承认,两者逐渐合一,不再分裂,创伤便会弥合。所以,诚实的父母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扭曲就不会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