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陪孩子终身成长

陪孩子终身成长

作者: 辛西雅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22:38 被阅读0次

          假如有人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充当的是猪队友,还是神助力?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说是神助力,但其实是猪队友,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呢?我的确为孩子付出了不少,甚至为此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可依然觉得自己不合格。

        不是 因为自己没有培养出学霸,而是因为感到自己用错了方向。

          最近在学杨妈英语,杨萃先在视频里说“教英语时要把孩子当成婴儿一样对待,要用甜腻腻的声音跟孩子说话。听到杨妈这些话时,我不禁心里难过,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我是在逼着孩子往前走,背诵课文,记单词……她要是记不住,就忍不住大发雷霆。

            樊登老师在《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你是想要一个学习好,但是性格偏激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有好个性的孩子?”

          理智告诉我,想要一个好的个性的孩子,最怕培养出类似新闻上那个杀母而后逃亡的北大学霸。可是当孩子贪玩不愿意学习时,依然忍不住河东狮吼。

            说好了不做比较,可依然不自觉地把两个孩子相比,为什么小女儿叫什么都会?不教她自己也能学会?大女儿今天会了,明天又忘呢?陈美龄在她的课程里说:“不要比较!”的确,不能比较,比较不会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反而让她对用来比较的对象产生厌恶感。

          焦虑和担心并不会让孩子突然变得更好,因为焦虑和担心只是本能,能够帮助孩子活下去,但难以让他适应现代社会。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是知识、耐心和爱。

            不能把孩子当作一辆汽车去组装。家长要具备复杂体系的知识,知道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辆汽车。否则,我们最后得到的就是一部考试机器: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对知识没热情,对人也没感觉,不爱社会,不爱家人。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我们又何曾是老老实实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成长的呢?

       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变的。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着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有的孩子回家一写作业就紧张,浑身上下都不舒服,怎么可能去安安静静地学习和读书呢?

      父母越凶,孩子学习的困难就越大。很多家长习惯性地选择“盯”这种方式,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原生家庭紧张的管教模式延续了下来。

          他只是假装很努力,他的潜意识被父母施下了一个种子般的魔咒,这个魔咒就是父母曾经说的:“你将来能挣到钱才怪。”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压迫性的语言,但偏偏就是有一些父母爱对孩子使用这样的语言。于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能赚到钱。即使他真的有机会赚到钱了,也会莫名地觉得不舒服、不适应,会想办法把钱用高风险投资的方式“散”掉,甚至去赌博。

      太多暴富的家庭或者暴富的公司,很快就垮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自身与财富的关系并不融洽,缺乏长期持有财富的能力。

          比如看到有人乞讨,就会说:“看到了吗?这就是因为没上大学。你考不上大学就跟他一样,只能去要饭。”

      在这样的恐吓、威胁下,已经吓坏了的孩子有没有可能去好好学习呢?会的。

      出于对父母真实的爱,出于对自己可能上街要饭的担心,他会特别乖,于是玩命地学习,成为学霸。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损失了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安全感。

      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不乞讨而学习。他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想努力考上好大学。等他毕业后要找工作了,他选工作的首要条件一定是要有安全感:这份工作有没有户口?有没有五险一金?会不会裁员?很多人从名牌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是去找普通的工作度过一生。我们心里总会充满焦虑和惶恐,觉得迟早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天天在耳边念叨“你要完蛋,你要完蛋”。他们将这种从父母身上承接而来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子女身上。对他们来说,只有按照固定的轨迹发展,才是有价值的。他们将这种从父母身上承接而来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子女身上。对他们来说,只有按照固定的轨迹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如果一个成年人明明知道越发飙情况越糟,还硬是要这样做,或者总是“莫名其妙”想发飙,就是他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实际上,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对父母是纯粹的爱,他们才能轻易地原谅父母,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总会轻易地被父母控制。父母对孩子越不好,孩子反过来对父母越好。表面上,一切都是正常的,但实际上,所有的伤痛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伤痛去了哪儿呢?去了人的潜意识里。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从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顺利地上大学、找对象、结婚——一切看上去都没有问题。

      但在潜意识里,只要一遇到某件小事,也就是他在小时候曾感受到的对他伤害最大的类似的小事,他就会立刻变得敏感,情绪突然爆发。比如在生活中,有的人总喜欢磨磨蹭蹭。这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父母总是在时间上催促、唠叨、惩罚他,所以,他在成年后反而更加不守时。尤其在婚姻中,伴侣一旦在这件事上触发了跟他父母同样的模式,不断地催促他,他就会感到难过、愤怒和无助。

      没有意识到就无法去改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潜意识成为一个人的命运。养育孩子,绝不是“别人怎么做,我照做就行”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就能概括的有一个妈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名校,很多人都围着她请教,说:“传授点儿经验吧,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你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的妈妈特别得意,说高三这一年,盯死他,别管他想要什么,别管他说什么,一律盯死,保证他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肯定能考上。”

      妈妈觉得很得意,终于成功了,她的孩子坐在她身边,表情却很紧绷。

      实际上,用这样的方法管教出来的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往往不学习。即便迫于学分的压力不得不学习和考试,他也会排斥学习这件事。即便学习,也可能只是去接触一些让他轻松和愉快的知识,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更难的东西了。当父母把教育孩子理解为机械化的模块知识组合时,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被我们扼杀。求知已经不再是求知本身,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东西:获得一张文凭、一种奖励,或者让父母有面子。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再也不会爱上求知这件事。

          在生活中,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来自外部的规范时,孩子就没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了。因为他所有的行为举止,只源于明确的指令和规定,他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无从谈起自信和独立的养成。所有的复杂体系,都要尽量去找最早的那三行代码,找到最原始、最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孩子终身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cm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