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开始工作我就学习做PPT,现在都9个年头了,算上大学超过10年了。自己也专门通过视频学习过制作PPT,还羞羞的在办公桌上摆着两本《PPT从入门到精通》。有一天老板要一份报告,然后自己掏空了整个身体做了一份PPT上交,然后老板告诉我你照着兄弟部门的这一份格式再做一份,因为老板也要向他老板交差。一口鲜血吐出来,我输给了一种叫做PPT模版的东西。这10年究竟错在哪里。
成为大师是个坑
顺着学校的学习路径,我们将学校的学习方法克隆在了工作中,同样的套路不一样的结果。学校中的学习讲究的是吃透教材,教材中“回”字的几种写法都需要弄清楚。
我们总是奢望着自己成为学校中那个熟练使用葵花宝典的大师。然而,实际工作中却频频出现让张飞绣花,让关公耍猴的情形,而且“打仗”的事一点都不能耽误。别人用一辈子在绣花,耍猴,我们跟人家比花美和猴精,除了“作死”想不出第二个理由。
所以,别把自己当超人。社会分工已经很细致的今天,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大师都需要削尖了脑袋往上钻。不要希望在所有的领域内都成为高手高手之高高手,善加利用别人的高水准成果能够让我们迅速实现多维度的乘法效应。
避坑套路一:搞清楚学习的目的
我们学习的时候有多种目的:有些学习只需要了解一个概念,有些学习只需要记住结论,有些学习甚至只需要知道这个信息在哪里可以找到即可......
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不要在任何知识面前都蛮干。或许看完一本书只有一句话对我们有用,其余部分真的用不着呢。
还是说PPT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我读到笑来老师关于ppt制作的一篇文章,核心意思是:PPT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至于设计虽然重要也只能起到绿叶的作用。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PPT制作就可以了,至于高水平的制作我们可以使用别人的成果。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避坑宝典二。
避坑套路二:与高手合作
《圣经》也说:太阳之下,本无新事。
《刘润商学院》的slogan:前人的思考,后人的阶梯。
其实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写作,都是在使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碰撞,创造出新事物和新概念这种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想要产出高质量的作品就没有那么困难,除了自己成为高手还有一个选择:与高手合作。
我们不用纠结这个知识是否是原创,即使苹果的图形显示界面也不是乔布斯及同僚们的原创;我们也不要醉心于过程的推导,因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已经被成批量的生产所验证。面对已经验证过的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字“用”。最简单的应用就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工具,我们使用的各种模版。
生活和工作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总有一些场景之下,我们被蒙蔽了双眼去用自己的小短腿和博尔特赛跑(虽然他已经输给了加特林)。
为了能够时刻保持清醒,请记住百岁山的一句经典广告语: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避坑套路三:学习不要用力过度
前两天有发小来深,聊到我的学习,他觉得我学习用力过度。我也觉得如此,但是一直尝试却还是不能清楚的描述在哪个方面用力过度。
最近的不断的反思发现:学习用力是说我自己花的时间比较多,“过度”两个字实际上是说没有获得对应的产出,以至于让人觉得是因为花时间太多的缘故(这个逻辑也是大写的服)。
其实,“过渡”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是自己从来都认为step by step 才是最好的策略,以至于在所有的方面都均衡的用力,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相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在强迫自己的大脑记忆(而不是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实际上错过了从多个方面去理解知识。
比如关于“价值观”的概念,原来的我可能更倾向于背诵它的概念,从头到位,踏踏实实,一字不拉,而实际上更有用的是我们把它总结为自己的语言。比如总结为笑来老师所说的: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最好。
结语:我们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己,我们总是在努力的寻找最好的自己,我们又总是在低头努力的寻找最好的自己,抬头看看方向,转转脖子,或许你所寻找的那个它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