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会认为有些东西有价值,有些东西没有价值。而实际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的,包括我们所谓的“废品”,当然也包括我们言语中所指的某个没有价值的人——“废物”。
所谓的“废品”天生就是某种物品,自然就会有这种物品的价值。如果是完好的,自然可以当成某种物品来使用而体现价值。如果残缺了一部分,可以用来修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实现功能的物品来用,同样的也体现了一部分的价值。而如果残缺得特别严重,已经无法修补拼凑一个完整的物品了,这个时候还可以按材质回收或者加以利用,自然也是有价值的。
完好的,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识别。残缺一部分的,需要我们去修补拼凑,当然首先肯定是要识别出来。残缺得特别严重的,则需要我们想办法利用回收,同样的首先也是需要先识别出来。
上面的修补拼凑,回收利用,这两个点会涉及到方法和技术的问题,技术不成熟,就可能会导致不够成本。但是废品的价值不受影响。
收废品的人主要作用体现在最开始的这个发现与识别上。
坦诚些,“废物”这个所指主要是在我自己的词汇认知中是这样的,别人怎么样并不清楚。在我的认知里面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指某个没有价值的人。
存在没有价值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上面的我认知里面所谓的废物,那只不过是从我的视角来看的,是单维度的。
人也一样,天生就是价值,价值永恒不变。好多经典理论里面都有这样的说辞。阿德勒说我们总是在某个圈层(大概意思)里面,比如我是一个家庭里面的一员,比如我可是一行业里面的一员,比如我们是某一消费区域的一员,这种存在天生就是价值,如果感觉没有价值,那只是没有清晰出来所谓的圈层。
比如我的事情做得一团糟,几乎任何事情都没有做好,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我的价值,我绝无可能不处在某一消费区域,那么我就是有价值的,至少我消费了,对这个世界就是价值的。
这种是某种客观形式的价值。
另外就是一种主观的价值,也就是我认为我有价值,我认为我没有价值。
这个主要还是看自己的,看自己对事情赋予的意义,最终通过我们自己赋予意义来体现自我的价值。有时候有些人赚了很多钱,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候有些人就会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赚很多很多的钱。
生活(也可以说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可以能过赋予意义来体现价值。
我们感受到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诠释后的意义。
这些意义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
意义的领域即充满谬误的领域。——(奥) 阿尔弗雷德 • 阿德勒 《超越自卑》
意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按自我赋予的意义去行事,承受事情的自然后果,如实的做自己。
就能找到自我的价值。
当然,客观形式的自我价值,自然存在,但还是需要头脑中间的“我”来意识发现。而主观形式的自我价值,也是一样,需要“我”来赋予意义,并且由“我”来体验价值。
无论如何,客观主观的价值都少不了这个“我”,客观主观的价值和“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从这个视角看《心理控制术》是超越经典的书,所有的所有指向一个点——自我意向——我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对自我意象进行管理。
有时候我会认为我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种感受是真实不虚的。
其实这样的时候就是我要进行自我意象管理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