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有铜山古城;古城北门之邻,有南溟书院,巍然立于岵嵝山之巅。东望文峰石塔而东木益锐;西眺九仙水寨而晨昏争晖;南鉴南溟天池而得此美名;北倚西门良港而频迎舟樯。
明洪武廿年(1387)成古城,嘉靖五年(1526)巡海道蔡潮建是院,铜之三书院①今仅存者也。始奉朱子②,配祀黄圣③,兼名“文公祠”,里人沐圣光。自此,地灵人杰,沉睡千年之铜邑乃醒,文运大兴,绅笏满床。天涯海角之地,乡人遂拖船荡桨,亦能文章。
朝代更迭,斗转星移,书院波折连连。飓风为摇,地动为损,尤遭兵戎涂炭,屡受其伤。康熙三年,“迁界”之祸,废于一旦,满目凄凉。所幸“复界”,唐公朝彝④倡修,知县汝咸⑤葺院一新,修明祀典,社学时盛,学子向往,习书尊礼,蔡公之余泽不泯也。不亦安然乎?怎奈世事讵料,日寇侵凌,复遭劫难,院毁祠塌,芜草丛生,四壁凋零。更遇“史无前例”,运命益惨,多舛之躯,奄奄近颓,乡人扼腕,黯然神伤,犹闻书院迎风自叹矣。
窃喜铜人情切,微力以捍。尚存诸多摩崖石刻,迄今屹立其畔。“与造物遊”、“天开文运”、“丈夫襟度”、“学海文澜”……岿然傲世,俗流何辨?“五老”巨石,见证沧桑,一石一草,有知有感。
今逢盛世,铜人欣悦。所幸政府戮力,民心所向,乡间识士,筹资修葺。今之书院,风韵依然。殿堂肃穆,庭院葱郁,厢房严整,回廊列张。魁星一阁,跃然其左。雕梁画栋,更配匾联。浮雕栩栩,诲人不倦,二十四孝、朱子格言、方家题咏、墨宝悬墙。
城之四方,皆可直上。东之曲径,蜿蜒而至;西之深巷,探索寻源;南之小道,悠然登攀;北之寿梯,拾级而上。
登斯院也,仰望天际,白云缀空,心纵神驰,宠辱皆忘;俯瞰古邑,民房疏密,鳞次栉比,豁然开朗;远眺苏峰,涤胸臆而拱秀;近览摩崖,发思古之忧伤。
学子每每朝拜,深受激励而名题金榜;骚人时时群集,灵感泉涌而诗赋千章。摄影写生、作画弄墨、觐圣祈愿、消夏观光,络绎不绝,游人神往。况有影视聚焦,胜景外扬,风情万种,幽思绵长。
然,游人至此,或偶有一惑:朱熹之左,竟供孔像,岂不咄咄以为异欤?何也?皆因孔像本奉于崇文书院,该院因故被挪作他用,无奈孔圣暂居于此,寄人篱下。此乡人所未喻,窃以为大不敬,所憾之一者。稍忖,亦不足为怪,有待正位是也!
钩沉历史积淀,前事不忘;追溯文化之魂,于今弘扬。文化复兴之际,甫设“南溟讲坛”,学士风流,携卷考典,登坛问业,神采飞扬;莘莘学子,背囊趋步,求学探微,齐聚课堂;街肆庶人,兴之所动,求知心切,盛举共襄。继之社科研读深究,文明道德互论,续之核心价值宣示,勤政廉政褒扬。文运初复,南溟书院乃我乡精神凝结之所。我辈当再接再厉,不辱海滨邹鲁之誉,不负前贤所望也!
注①三书院指崇文书院、南溟书院、东壁书院。
②即朱熹。
③即黄道周。
④唐朝彝,铜山顶街人,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宗人府府臣。
⑤漳浦知县陈汝咸,时铜山隶属漳浦县。康熙庚辰(1700年)陈汝咸撰《南溟书院碑记》备述南溟书院兴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