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参观北京芳草地富力国际学校。大门上写着四个大字“菁莪长育”。啥意思?从没听过啊!于是赶紧百度,咦?居然不是个词。等后来听这里的老师讲解,才知道,是从诗经《菁菁者莪》引来的。
“小雅·菁菁者莪
《小雅·菁菁者莪》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其主旨历来有争议。一说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反复吟咏对于君子长育人材的欢愉之情,同时也描述了青年学子见到君子的欢乐之情。”此诗的主旨,由于诗的境界的空泛性和意象的可塑性,对其内涵可以有不同的开掘和把握。《毛诗序》“乐育材”说流传二千多年,影响至巨。连批评《毛诗序》全失诗意的朱子,在其《白鹿洞赋》中,亦有“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的句子。此所谓习用典记,约定俗成者也。对诗的主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并存,似不必存此没彼。”
原文是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菁莪长育,题字的人是个学者,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但让更多看到的人学习一点知识。也很不错。看来这位长着确有育人之心。
这所学校是一所新学校,2009年才建的。所以,我们看到这里,从建筑规模到学校的各种设施,还有校园文化,都比昨天前门小学看到的丰富的多。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家在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中的着眼点,人家都是格局在世界,眼界在国际。这让我这样犹如井底之蛙的乡村女教师不免有些自惭形秽。北京,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岂止几十年。
遥想1999,那时我和老公刚结婚,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也曾漂到这里打工。半年后,打道回府。当时初到,看着华灯初上时,北京街道上车水马龙,夜色中车灯闪烁缓慢行走的场景为之一振。而这景色,现在长治任何一座天桥上都看得见。我们当时租住的大山子那里的民房,那时就像现在长治的捉马村,都是外来人口,畸形的繁荣。我曾和老公感慨,长治能落后北京二十年。今天的参观,让我觉得,落后不止二十年。
当年我们住过的地方,早已成了五环之内的闹市。来北京这几天,我未曾找到当年的一丝印象。想起了刘过的这首《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
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
故人今在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二十年后, 重来北京的我——终不是,少年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