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心理学,很多人就会本能的认为是伪科学,心灵鸡汤之类的。其实这都是自我本能的惯性思维做出的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常常不经过严谨思考就做出判断的人(如心理学是鸡汤是伪科学)其实就犯了一个心理学上常说的刻板印象的原理。类似的还如哪里人怎样怎样的归因,之前某些工厂不招贵州人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偏见。
和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一样,偏见无处不在,人们往往优先用直觉去看待问题甚至是做出判断。很少有人会去批判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正是这种不检验自我假设和惯性思维的特性。很有可能造成你会认为它不值得一学,从而错过一门对你很有用的科学。
《暗时间》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书籍,里面很多实用的理论我认为值得内化。
你是否认为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很多人都会回答,“是”,那你是否认为人在一天中生命同样可以分出长短?
先别急着否定,先来看看你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如果你的一天都是在重复着一件枯燥无聊的事情,而我的一天有十个小时都是专注于对学科的深入思考。如果你把上下班的时间用于刷朋友圈打王者荣耀,而我则用于听蚂蚁私塾音频和大佬们进行思维碰撞,那你的一天和我的一天谁的生命更长?同样的时间每个人的使用密度是不一样的, 正如书中所说,
一个人每天都在重复一件单调的工作和无意义的事,那么你如此过完十年你的生命就相当于只活了一秒钟,从时间上看你的生命是十年,但,在这十年里,你的心智和思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提升。
这到是跟很多在工厂流水线上作业员抱怨的,在工厂做普工就是在浪费青春一样,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理论,也能体会得到,可他们下了班依然刷着朋友圈,知道不改变同样为零。
他们常常把自己陷入一个心理学上说的 自利归因 的陷阱里,认为导致自己不成功的因素是环境所为,或是幸运之剑射偏。同时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避免了 认知失调 ,因此从此便过上了这种舒适刷朋友圈的无所事事的生活。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一件事情后,如果之前的行为对自己不利,人们通常有两种选择,1是改变其行为(戒掉每天刷朋友圈的习惯改为每天学习)2是改变认知找一个合理化行为的理由(现在过了读书的年龄了,上班那么累下班就该放松放松,我刷朋友圈是为了积累人脉等等)通常很多人都不会去改变行为,而是改变其认知让自己无拘无束的浪费和挥霍时间,大大缩短了自己的寿命。
如果你也向我一样改变了行为,那祝贺你,成功打怪,我们进入第二步,习惯的培养。 每个人的学习都是有习惯的,因此,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很多人认为的记忆就是瞬间能记住多少东西,但就算你能像最强大脑能过目不忘当时能把东西提取出来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只有工作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被编码储存,而且在被需要的时候又可以被及时提取出来的记忆才是有用的。因此在记忆的时候遵循更多的关联,而且通过及时复习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就像我一样在学完一本书之后把一个礼拜所学的东西写成一篇文章分享出去,我的这种方式是值得效仿的哦。
如果你 学了再多的知识无法与人分享,很难说明你学会了,知识就是要这样的去融汇贯通。是是需要这样去不断的分享,分享,分享。
当你把分享变成为习惯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的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就是一种准备状态,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立即被提取,我们也很好解释拳击手在练习实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练习定式。
养成分享的习惯形成定式后,我们还要多一些问题解决的工具。正如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到什么都是钉子,如果在扭螺丝,断钢板,切西瓜的时候都用锤子,那么问题解决起来就会非常粗糙,因此,我们要给自己多备一些工具。多培养自己一些技能,在技能的组合上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稀缺性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