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的时候她想到曾经高三买的周国平写的《人生哲思录》上边关于自我的探讨。
周国平在写所有东西的时候都传达出来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些都可以在文字间很清楚的感受到,每次在读的时候她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文人自我修养。他说出来自己所思考的但是也不会对别人的不屑。其实很多知识分子在这方面都会缺少一种包含的大度。
林召航大概是因为一本书对于他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打算去了解他的生平,其实他的这些思考文字,深刻影响已经足矣,给她带来的许多启示其实已经很大了。
很多原本的文字已经记忆模糊,她搜索了一下。里面写着: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一切哲学的努力,都是在寻求自我与世界的某种统一。这种努力大致朝着两种方向。
其一是追问认识的根据,目的是要在作为主题的自我与作为客体的世界之间寻找一条合法的通道。其二是追问人生的根据,目的是要在作为短暂生命体的自我与作为永恒存在的世界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联系。
重新读了一遍,又做了一些笔记,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其实,我们谁不是在这个世界迷茫寻找的人呢?可能只有那些所谓的百岁老人才认识到了一些生命的意义,我们这些不过二十年年左右的人在这个世界算是什么呢?还不算是熟人,只是刚来的短暂住客罢了。
有时候会有些无奈,毕竟在追问自己深刻意义的时候就是在费脑子。这种形式的追问似乎是永远没有结果。
结果就像是在“等待戈多”,戈多是谁谁知道呢。
就像周国平在这一部分最后写道:“活在世上,这似乎是一件最平常的事,凡活着的人都对它习以为常了。可是,它其实不是一件最可惊叹的事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一个我,而不是没有我?每当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浮现的时候,我就好像要从世界之梦醒来一样。不过,我从来没有真正醒来。也许,梦醒之日,我才能知道答案,但同时也就没有我了。
最后的结尾不免有些哲学的伤感夹杂其中。
有人说哲学家都是疯子,不然呢,要是不够疯狂的话可能也就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比如真正的“自我”到底是来于何处归于何处。
要是不追问清楚这些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毕竟“我”是一切的开始。
”我终归是我自己。当我自以为跳出了我自己时,仍然是这个我在跳。我无法不成为我的一切行为的主体,我对世界的一切关系的中心。当然,同时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己,我不会狂妄到要充当世界和他人的中心。”
林召航没法继续在作业上写感受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加上自己的批注。
到后面的时候她写道:如果我什么时候不再迷惑于这个问题那我可能也就一切都看透了。可是眼下的我坐在教室里面一切都不是很真切,可是又实在的能感受到周围人的存在。
我和她们之间有种场的联系,却彼此隔离。
相互陌生却同为各自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