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师德”两个字,很多老师觉得有距离感。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只要谈到“师德”仿佛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师德应该与“无私”“奉献”“牺牲”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比如舍己救人的张莉莉老师,无疑具有崇高的师德,那是众生仰望的师德,但真正的师德不必要每个老师都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可以说很容易,也可以说很难。在我看来,师德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卓越自己,也可以有所收获。也就是说,师德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付出,教师在付出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
做一名有师德的老师,首先要有爱心,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从成长的角度为学生考虑。爱分为多种,有松散的,有停留在嘴边的,有严厉的……总之,对于“爱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很难确定哪一种是真正的爱,因为每个孩子性格特征不同,所以爱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说,那些“统一的爱”不是真的爱,因为没有涉及到个体生命,只能说是“泛泛而爱”,这样的爱可以说是一种发自职业的爱,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因为“泛泛而爱”一旦离开了职业,就不会再被关注。真正的爱,并不是“统一的爱”,必然是教师与每一个学生生命中出现交叉。
尽管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过,同样有了爱,也未必有教育。爱的方式出现了错误,就不是爱。比如,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体罚就不是爱,但必要的惩罚就是爱。体罚,会让孩子在身心方面收到伤害,而惩罚则会让孩子受到教训,以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所以,爱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爱,就会触犯师德底线。爱心不等于师德,对于体罚学生的老师,很难说他们不爱学生,但是爱的方式不一样,很容易误解师德。在一定程度上说,师德是有智慧的爱,万万不可打着“师德”的名义伤害学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分为几种,一种是把教师当作谋生的职业,养家糊口就可以了;一种是把教师当作事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有人把教师这个职业做得三十年如一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拿着一张旧船票,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有的老师则收获颇丰,他们除了收获学生的优秀成绩以外,还有自己的课题研究、论文、职称、荣誉等一系列的成果,最主要的是他们每天都在更新自己,体验职业的幸福。这样的老师,无疑,他们具有职业道德,但并不是出于“无私奉献”,在职业的过程中,“奉献”和“收获”都是自然而然的,而这样的职业道德才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
真正的教师职业道德,不必刻意追求“无私奉献”,也不必时刻准备着“牺牲自己”,自然而然而做好一名教师就具有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渗透在教师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不提倡让所有的教师都做好“牺牲”的准备,但是,每个教师可以让自己的职业更加幸福。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先进师德事迹”,父母生病了,他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生病了不去医院,孩子生病了不在身边,仔细想想,这样的老师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是我们要倡导所有的老师都去这样做吗?这样做,是在泯灭老师为人子、为人父母的职责,一个没有亲情责任的老师,我很怀疑他对于学生爱的初衷。
一个真正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应该智慧地处理好生活、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尽管有时候提倡“舍小家为大家”,但是人人为了事业而抛家弃子,这就是畸形的职业道德,这是不提倡的,因为只有一个教师幸福了,他才能传递给学生幸福。
与其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无私奉献,还不如说教师职业道德顺其自然,顺学生的成长之道,顺教师职业的幸福之道。
其实,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并没有刻意的高尚与伟大。正如李镇西老师说,许多人都以为我是因为奉献精神才从事教育的,比如我从教科所调回学校,有人说我精神高尚,我说不是,这只是我的兴趣,因为我愿意和学生打交道,我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功与幸福。也就是说,高尚并不是“卧薪尝胆”,而是在教师这个职业中自然而然就走进可高尚,刻意的高尚是可怕的,也是危险的。
有人说,你今年有那么多高光时刻,一定很辛苦吧。其实,并不辛苦,因为我最初的目的是做好一件事,而非获得什么荣誉之类,当然,荣誉来临的时候我也不拒绝,最起码,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而后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获得荣誉并不意味着要终止努力,而是清零过后继续前行,如果太过执着于那些“所谓的荣誉”,也会成为前行的绊脚石。
大多被人们认为“高尚”或“奉献”的老师,他们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奉献,他们认为只是做了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必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做“圣人”,在教师职业中做最好的自己,体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幸福,就是师德,师德更多的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无须倡导,无须宣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充满智慧和幸福,这就是师德,也只有这样“平凡”的师德,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2021年2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