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交易心理的课程有提到王阳明心学,忽然想起以前也买过一本《知行合一 王阳明》,就翻出来重新浏览了一遍,发现有些新的感悟。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知行合一的“知”,我们一直以为是知道的意思,但这本书指出,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书里用了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孝顺父母,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个复杂的活,你必须要探究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最后得出一套理论,然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
在我看来,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整个心学最精华的总结。
类比交易,大部分人的念头一开始就歪了,只把目光盯在每天盈亏上,而不细究自己究竟有没明白背后的逻辑。像我,接触金银5年了,就像很多韭菜一样,只关心今天又赚了多少元,又亏了多少元,从来没深入思考过背后的逻辑。15年运气好,扛单赚了一大笔,但留下的一个最大隐患,暂时用错误的办法赚了大钱,最后,16年几倍几倍亏还给了市场。亏钱不代表你错了,赠钱也不代表你正确,只是你运气好。就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我居然这么久才明白。这个仔细想想,不正是念头出了问题吗?假如做交易时不这么急功近利,但花点时间和耐心去思考背后的逻辑,不满足一时的盈利,能几年都没一点进步吗?
但转念一想,我自己都觉得是废话,很难执行。很多人说,我也知道啊,每个交易都要看分析逻辑,不要看结果,但就是控制不住,我来这个市场,不就是为了盈利赚钱的吗,每天账面的上落实在不由自主地关注呀,知易行难呀!
老师在培训中也说了一个他高考的例子。当时他非常关心分数,所以考试时都非常紧张,老师给了他一个建议,考试过程中不要关注题目上,要转移注意力,放在怎么解答题目上。
但是,我觉得这个还是没说明白。因为我高中时是学霸,从来都不会考试紧张。现在回想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考试内容实在是游刃有余,掌握得非常好,随便考都没问题。二是心态好,按心学的说法就是良知正确。因为我周围很多亲戚经商,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所以我都想好考不了正好有很多后路和选择可走。而有的同学其实也学得很好,但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原因是结果分数对他太重要了,高考可能真的是唯一途径,这么大压力下,怎么能放松得起来,所以不由自主只关注分数,只死记硬背,只为了考高分而忽略了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因此,对于培训说的各种各样交易心理问题,这笔交易亏了多少,回撤又吐了多少,明明可以赚10W却止盈早了各种懊恼问题,我总结了两大解决方法:一是要对行情有胸有成竹的掌握和理解,只有这样,碰到超出预期的行情时才有平常之心,才明白这是正常。二要心态好,主要就是这笔资金一定要是闲置资金,要亏得起,如果这笔钱是等着买房娶老婆甚至借来的,那说什么心态好都是求不来。
借粟总的话作个总结,不在乎盈亏,只在乎对错。复盘不要看盈亏,更要看自己是否作对,是否有坚持自己的交易体系,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
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一切才真正开始。——纪伯伦
个人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