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品读红楼 愚心愚感

品读红楼 愚心愚感

作者: 溪水hwj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11:08 被阅读0次
    品读红楼 愚心愚感

          今天是2019年4月3日,距我第一次开始看《白先勇细说红楼》2019年1月3日(星期四)整整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白先勇细说红楼》(上、下册)和原著《红楼梦》三本大部头读完了。这可是我第一次一次性的读完三本那么厚的书,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呀。

    品读红楼 愚心愚感

          对《红楼梦》最初的了解,缘于87版的电视剧,总以为是因为那时的影视资源太匮乏的原因,一直觉得拍的挺好,奉为经典,今天读完原著之后才真正深受到,经典就是经典,把原著中的人物演活了,对人物的把握非常的精准,不管后来翻拍的斥资多少,演员阵容有多强大,都无法超越。年少时通过电视看《红楼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黛玉葬花的那个场景,伴着《葬花吟》(也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把那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平日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的黛玉的孤傲自负、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也让我落泪。一首《葬花吟》更把黛玉的才情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幼时看《红楼梦》,看的是满屏的俊男美女,热热闹闹的大观园里悠闲自在的生活,怜的是黛玉的孤苦无依,恼的是宝玉的优柔寡断,愤的是宝钗的横刀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读完《红楼梦》原著,忽然想起一句话“年少不读《红楼梦》,读懂已是不惑人”。

          宝黛二人的爱情的悲剧,除了受当时封建制度大环境的影响外,何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原因造成的呢?两人虽是心意相通,但试问宝玉即使当时不是因为失了玉,心智不清,真的能力排众异,坚持初心吗?黛玉除了自怨自艾,又何曾为了那份感情懂得爱自己,保全好自己?努力过?争取过?一份好的感情离不开琴棋书画的精神契合,但最终都要融入柴米油盐的俗世生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一句简单的宣誓,有能力维护,付诸行动,在这滚滚红尘中相守一生,才是最动人的誓言。看完整部书,我实在看不出宝玉有那个担当和气魄,黛玉有那种格局和能力。

          宝钗沉静稳重,世人都说她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对她的评价贬多于褒。但为人子女、为人妻、为人媳,她又做错了哪一点呢?作女儿时她独善其身,孝敬母亲,照顾家里,对待黛玉时不时的冷嘲热讽总是报之一笑,极尽宽容。众姐妹行酒令时听到黛玉误用《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词句,并不当面揭穿,而是选择私下劝说黛玉,保全其颜面。得知黛玉生病时主动从自家送出燕窝为其补身,为的只是顾忌黛玉怕向贾母开口劳师动众,落人口舌。

          黛玉最后香消玉殒,宝玉随一僧一道而去,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了结了尘缘。他们是解脱了,悟道了,但是留在这世上的芸芸众生呢?身后的父母姐妹谁来顾全?宝钗何尝不是冰雪聪明,不懂得明哲保身,但她却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家族,接下了丈夫未尽的为人子女的责任,“虽是痛哭,却不失端庄样儿,反倒来劝慰家人。”

          曾经是那么的讨厌宝钗,怜爱黛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也渐渐明白,黛玉固然可怜,但宝钗更加可敬。人活一世,谁不想按自己的心愿生活,可这不意味着可以抛开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孤芳自赏,不屑流于世俗固然让人欣赏。沉稳大度,活在俗世仍能保持本心更让人佩服。挥挥手离开尘世容易,选择扛起责任活下去需要更大的勇气。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很多人读《红楼梦》,每个人读完的感受也不同。有人读的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学的是出世入世的哲学;有人读的是宝黛两人的爱情,叹的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哀;有人读的是书中百科,研究的是清代的风俗人情、建筑布局、服饰装扮;有人读的是诗词歌赋,赏的是古文化的神韵;有人读的是书中各女子的命运,哀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虽然见解各不相同,但这又何妨呢?我想,没有对错、雅俗之别吧,毕竟“各花入各眼,各耳听各言”,各心各见解吧。

          愿我们都能拥有黛玉的才情,宝钗的格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红楼 愚心愚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lf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