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理性人

作者: 蚁民 | 来源:发表于2023-02-06 22:50 被阅读0次

    春节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我总算看完了迈尔·斯塔特曼所著的《行为金融学通识》,比读书群安排的阅读进度晚了二十来天。

    这是我现阶段读得比较艰难的一本书,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偏理论化。虽然作者强调书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但各种和金融学有关的分析数据、图表和公式一点儿也不少,像我这种非金融专业出身的普通人看起来还真有些吃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影响。读这本书期间,自己和家人先后感染了病毒,病情严重的父亲还住院治疗了半个月。

    尽管在医院陪伴父亲的时候,我随身带着书,但注意力就是没法集中,时不时就会去看一下输液瓶和心率血氧检测仪,大半天时间也翻不完几页书。

    直到父亲出院以后,我才重新开始用心读书。毕竟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除了照顾家人,我还得兼顾工作和学习,体力和脑力都处于不够用的状态。

    对照书中的标准,我应该算是“普通人”(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不够稳定,一旦遇到的事情多了就会感觉脑子被塞满)。在强大的病毒面前,我更是充满恐惧和焦虑,时刻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因为每天都得去医院,在单位没法做到全勤,我还要忍受领导和同事含沙射影的抱怨——为什么不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不管家里出了多大的事,都要先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

    尽管我所在的工作部门既非要害,又非窗口,技术含量并不高,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总会有其他同事对工作特别上心,哪怕亲人病危或者去世都能按时到岗,当然也会得到领导公开的认可和表扬。

    相比之下,我的觉悟就不够高,“大义灭亲”对我来说完全是没法接受的事。并且我的思维逻辑也非常简单,家人的优先级肯定高于工作,因为家人不可替代,而工作可以。所以对身边那些以工作为借口,拒不承担家庭责任的人,我一向“敬而远之”。

    他们在我眼里就有些类似于书里所描述的“理性人”,属于标准金融学的范畴——行为模式单一,具有完美的自控力和“理性”欲望(只要求从投资中获得功利性收益),不容易受到诱惑,而且绝不会犯情绪性错误,比如过度恐惧和不切实际的希望等。

    “理性人”的头脑也绝不会被填满,他们能够根据收益与成本,快速且准确地对目标选项进行排序,从中选择最好的。不过对某些“理性人”来说,最好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合乎情理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而和我们最接近的“普通人”则属于行为金融学的范畴,行为模式复杂,具有“完整系列的普通欲望”(不会只局限于功利性收益,还会要求表达性和情感性收益),比如传达人生价值观、体现社会责任感等,既不是完全“非理性”,也不会特别无知,在犯认知型和情绪型错误上也不会特别离谱。

    当然,“普通人”也有提升的空间,在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通过看清自己来识别和平衡欲望,并进一步纠正错误和改善自己的行为。

    我其实特别欣赏这本书最后一个章节中的一段文字,“相比行为金融学的普通人,将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放进优雅的模型中更容易。但是模型应该顺应人,而不是用人来顺应模型”。

    这和“君子不器”应该是同一个道理。人如果去顺应模型,就容易被“框住”,路只会越走越窄;而模型去顺应人,就会不断改进和创新,路自然越走越宽。

    但社会上不少集体组织仍然热衷于让人去顺应某种理想主义的模型,鼓励和宣传完美型的“理性人”,既不讲逻辑,又不切实际,并且也不在乎组织成员是否真心认同和相信。

    比起优雅模型中的“理性人”,复合型的“普通人”显然更真实,更容易与时俱进(顺应模型的“理性人”没有什么进步空间)。

    另:作为“普通人”的我,有可能认知不到位,只是把这本书当作投资心理学教材和人生规划指南来读。抛开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图表,书中不少内容其实非常有趣和接地气,并且早看早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普通人与理性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lx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