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书凡八千余言,统记不过八十一章,为何至今依旧风靡于世,被无数人奉为处世宝典?我想奥妙就在于《道德经》的实用性。
《道德经》集论道、修身、养生、治国、砭时于一体,他向人们详细的阐述了处世的方法论要求。其价值不只在于教会人们如何做事,更玄妙的是如何“避”事。
老子曾言“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如今分享给众人,一个是仁慈,一个是俭啬,最后一个是不要为天下先。前两条人们都可以准确无误的践行,到了最后一条便有人不知所措了,抑或是误解圣人言。此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要让你学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而是教你“舍得”的大道。他说,你们啊要学会看淡、看轻,不要老是纠结于世间名利,不要处处争强好胜,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学会“舍得”。你舍得了去追名逐利,选择享受生活,得到的是愉悦的身心和轻松的生活。凡是有失必有得,但重要的是要学会权衡——不能丢西瓜捡芝麻。又有人说了,老子你是消极的出世观,跟不上时代潮流,现代的社会崇尚“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不是“不敢为天下先”。此处我又要为李先生正名了,老子提倡的绝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关注于“生活质量”,即关注于怎么能活得更好,活得更自然,活出自然的本质,像婴儿一样没有忧虑,即所谓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如果生到现代,便是如李子柒般的人——远离都市的喧嚣,独守一片宁静,为心而活,不追求山珍海味鸭绒被,用的都是麻布丝的天然馈赠。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阴阳相冲自然孕育出大道。人类生于自然、用于自然,但同时又远离自然,所以人们离大道就相行渐远。老子不是原始人,操着满嘴的土著话,他是自然的代言人,他在自然中看到了社会的本质属性,他提倡人们重返自然,恢复自然的天性,在“致虚极,守静笃”中修养身心以达到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状态。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言论构筑起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搭建了一座黄金屋、象牙塔来供后人进入其中修学论道。
当然,老子的观点也带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即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等。像老子的“愚民政策”以及过分弱化政府职能等观点在现代是应被革新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典文学也不是“寸土寸金”,它像一片庄稼地有水田、有肥土、也有盐碱地。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古典文学,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正确学习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