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泛化现象与泛化训练如果某个行为在不同的前提背景下出现,在每一个背景里出现该行为都会受到强化,则该行为在一个新的前提背景里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使某行为在不同的前提背景里都受到强化,当一个全新的前提背景呈现时也出现该行为,这个现象叫做泛化,这个过程叫做泛化训练。泛化训练与分化训练是相互对应但性质相反的两个行为原则。前者鼓励行为者淡化某行为的前提背景中的区别,以不变应万变;后者鼓励行为者加强对前提背景区别的认识,在而且仅在某特定的前提背景下才出现某行为。泛化现象和泛化训练也是事物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区分强化和分化训练的过程,使某儿童掌握了苹果的实物概念,也就是说他能够很容易从一堆其他水果中指出或者拿出苹果,而当要求指出或者拿出其他某个水果时,他从来都不指或者拿苹果。但实物的苹果并非某一个特别的苹果,它可能是青苹果,也可能是红苹果,还可能是半青半红的苹果或者黄色的苹果;它可能是浑圆个大的苹果,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小个头圆苹果;它可能是结在树上的苹果,也可能是放在筐里的苹果等等。在任何时候,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呈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个苹果,当我们连同苹果和它的背景一起呈现给儿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儿童能够说出、指出或者拿出这个苹果,而不是只能说出、指出或者拿出某个特别的苹果。这个过程就是泛化训练的过程。泛化的能力对个体适应和生存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儿童生活的物质世界里有苹果和非苹果,我们希望他在生活中不把非苹果错认、错用为苹果(分化);也不把苹果错认、错用为非苹果(区分强化)。同样,儿童生活的物质的苹果世界里,有各式各样的物质的苹果。我们希望他在生活中把这些苹果都认同为“苹果”(泛化训练),而不是某个苹果是苹果,其他的苹果都不是苹果(过度分化)。物质世界所对应的抽象概念大多数是既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又有一定程度的泛化在里面,如我们刚刚举例说明的苹果,另如叔叔、伯伯、阿姨,桌、椅、板凳、房间,老虎、狮子、狗,等等。爸爸、妈妈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分化程度相对要高,父、母这两个抽象概念就增加了很多泛化的意义。个中的把握和衡量靠的不是说教,而是在成长过程当中儿童自身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以及体现在这些过程中的区分强化、分化训练和泛化训练的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