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明放弃安南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明放弃安南带来的深远影响

作者: 渔舟唱皖 | 来源:发表于2021-09-11 13:11 被阅读0次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三十八岁的朱瞻基病逝于紫禁城,也许在弥留之际的朱瞻基不会想到,宣德三年的一次决策,会在六百年后带来巨大争议,以至于给他圣主明君的形象又加上了一层阴影。

    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文字谈一谈,朱瞻基放弃安南始末,以及为当世后世带来的影响。

    故土新归,安南二心已生

    唐高宗年间,唐廷设安南都护府,安南一词始现史册,属“岭南五管”之一。但在此之前直至秦汉,岭南之地多被中央政府羁縻,始终未脱其影响控制。

    唐末裂五代十国,南汉政权领岭南之地,但南汉并无法对安南政权进行强力统治,安南本地军阀吴权趁机叛乱,并在“白藤江之战”中击破南汉军主力,此战之后南军再无力南下,事实上宣告了安南的独立。

    宋结束五代十国,统一中原,但恰巧碰上了安南历史上较为强胜的李朝时期,重心在北的宋朝并未在安南身上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被其纷扰反杀。接受现实的宋廷决定不再折腾,于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至此,安南在法理上已为中原王朝属国。

    蒙元时期,安南正值陈朝统治时期,蒙古铁骑三征交趾均铩羽而归,蒙古人征服中南半岛第一步便摔了跟头。忽必烈逝世后,元廷正规军疲于应付中原农民起义,已无暇南顾。

    元灭明立,安南陈氏尊明廷为正朔,朱元璋并未像宋元那般对安南虎视眈眈,反而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地,其用意非常明显,便是担心自己哪个好战之孙劳民伤财。

    很显然,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很快便被无视,朱棣趁安南权臣作乱之机以武力介入,最终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度占领安南,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设省),正式将其纳入统治,此时距离安南脱离中原王朝统治已超四百年。

    四百不短,安南民众在语言、文化、风俗等均与中原王朝渐行渐远,尽管大明推行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但收效甚微,大明的统治在七百多万安南民众中已失去群众基础,这也为后面安南土著权贵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郡县安南”,实为一步大棋

    “北上南下”是永乐朝的既定国策,“靖难之役”仅是一场小范围内的军事动作,并未影响到大明王朝的上升势头,朱棣登基后,大明迅速恢复稳定,国力蒸蒸日上。

    建文二年,安南陈朝权臣胡氏(胡季犛máo)发动军事政变,颠覆陈朝统治,建立胡氏政权,胡氏对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外则有明显扩张势头。对于大明,胡氏故意封锁安南改朝换代消息,而此时的大明则正值靖难期间,一时并未察觉。

    转折出现在陈氏王族陈天平向大明求援,此时朱棣已稳坐皇位,听闻陈天平讲述胡氏所为,朱棣龙颜大怒,遣军护送陈天平回国上位,但另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胡氏竟敢设伏全歼护送的五千明军,并杀害了陈天平,这就等于在朱棣头上拉屎了。

    胡氏敢这样做是有底气的,其认为大明并没有占领安南的打算,只要守得住明军几波报复,明朝一定会撤军的,因为当时中越边境山高林密,明军长久用兵后勤上将会是巨大支出。

    于是,胡氏站在城头山满怀信心地等待明军的到来,但是他们等了三个月明军都没来,胡氏慌了。

    胡氏不知道的是,朱棣所领导的靖难新朝国策已经改变,简单来说就是北上蒙古,南下南洋,而安南扼守北部湾、毗邻中南半岛诸国,朱棣认为征服越南政治将会起到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的作用,顺利后面船队出海。同时,地理上北部湾也是南下南洋的重要中转和补给中心,这个地方大明必需要握在手里。

    整整三个月,朱棣集结了三十万正规军,加上后勤民夫总数超过五十万,对外则号称八十万,由靖难名将朱能挂帅,行军途中朱能病死,转由张玉之子张辅挂帅,这人也是个狠人。

    明军刚打完靖难,可谓虎狼之师,士气正旺,一经接战,安南苦心经营的防线便土崩瓦解。在白鹤与沐昇合兵后,便杀入安南腹地,对胡氏进行致命一击,仅用十个月便攻占安南全境。

    安南一夕灭国,给中南半岛诸国带来极大震撼,占城、真腊、暹罗等国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遣使南京,向明帝国表达了忠诚,朱棣的目的达到了。

    经略安南,明廷操之过急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明军攻陷安南后,以陈氏族人灭尽为理由,宣布正式经略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设府立县,仪同内地。

    安南人口众多,朱棣操之过急的同化政策使得安南民众很是反感。同时,直接进行府县管理,大大伤害了安南土著豪门的利益,他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明朝。

    从同理心上来说,安南普通民众更愿意支持土著,虽然安南人口百万,但明廷税收却少的可怜,粮草军器皆要从内地转运,这又带来了极大的战争消耗。

    永乐后期,明军在安南仅在中心城市保有军事存在,城市外围的广大农村已为安南土著反抗军黎氏所占,和后世美军类似,明军深陷安南战争泥潭。

    明军在安南的持续放血另明廷文官系统大为不满,同时漠北蒙古袭扰不断,两线作战对明朝大为不利,两相对比弃其轻,朝中已有放弃安南的呼声。

    朱棣活着的时候也许没人敢提这茬,但朱棣死后,形势便豁然开朗了。朱瞻基及其领导的内阁班子均意在收拢势力,全力守成,这其实是新朝国策的重大转向,于是,弃守安南便被提上了日程。

    和清朝历经四代君主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拓开疆土不同,明朝历经两代君主仅仅半个世纪便草草停止了,这背后展现的原因是综合的,但简单来说,明朝的对外政策极为僵化,相对于清朝的对外政策缺少极大的柔韧性,这也是明朝在汉地之外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军事上的失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对于漠北蒙古诸部,安南土著叛军显然属于更好捏的那颗柿子,因此,握有军事指挥权的“靖难将领二代”们并不愿意轻易放弃在安南的军事存在。

    但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得安南蓝山豪族黎氏(黎利)在军事上有了很大成长,这与明军相比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安南叛军已具备和明军主力一战的实力。

    加之朱瞻基在安南问题上是走是留并未定调,这使得明军军心更是不稳,对朱瞻基来说,轻易放弃爷爷纳入的新得之疆,这在政治他将面临极大压力。

    很快,黎氏帮他下定了决心。宣德二年,黎氏在倒马坡设伏大破明军主力,并阵斩明军总兵柳升,明军在军事上的重大失利终于促使朱瞻基下定决心从安南撤军,正式放弃在安南的统治。

    明军撤后,黎氏发布《平吴大诰》宣称,明越两国山川风俗亦异,抗明斗争是正义之举,因此必须要自行建国,随后建立黎朝政权。宣德六年,黎氏正式接受朱瞻基册封为安南国王,恢复朝贡关系,这标志着明廷从法理上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

    太监又成“背锅侠”

    在明失安南的众多原因中,太监马麒是被提及较多的那个,理由认为马麒在安南的横征暴敛和为非作歹,使得安南民众与明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安南民众的反抗。

    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脚的,稍微一看便知是文官的春秋笔法,朝廷失土,自然要有人背锅,朱瞻基不能背、内阁大臣不能背、手握兵权的大将们也不能背,那就很显然了,只有太监最为合适了,于是乎,马麒成为了那个最大的冤大头。

    明廷放弃在安南的统治,是新朝重大国策的转向,其非是一个小小太监能够左右?

    明弃安南带来的连锁反应

    明廷放弃在安南的统治,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均带来了极大影响,从当时来看,交趾撤省,标致着明廷经略西南的重大失败,对内不仅当地土司频频反叛,使明军疲于应付。

    对外,明廷在中南半岛诸国当中更是威严扫地,明弃安南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震撼并不亚于明灭安南,他们知道了,原来天朝也不是不可战胜的。明弃安南极大地动摇了朱棣在南洋诸国中所建立的朝贡体系,也使得明廷后世子孙很难在中南半岛有所建树。

    清朝建立后,也曾想经略中南,但此时中南半岛诸国在民族乃至国家认同心上早已根深蒂固,中原王朝想去轻易征服乃至同化中南半岛上的庞量民族,已犹如天方夜谭,乾隆皇帝在简单尝试后便放弃了。至此,中华势力失去了直面印度洋的最后机会,可见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深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明放弃安南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ta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