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一般都写在报纸或杂志上,但可惜现在的纸媒已经退出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网媒。我决定开通个人专栏,为此,我注册了几个网媒账号,后期打算在这里持续的发布文章。这个专栏写哪些类型的文章,我有初步计划。
不外乎是:
1、读书笔记。
我喜欢阅读,这些年也读了不少课外书,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可惜的是,我没有做读书笔记。那些书具体讲了哪些内容,给我带来什么启发,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虽然有体会,但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遗憾。我决定,后期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写读后感,并及时发布,不像往常那样压在箱底。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巩固了书本知识,二是锻炼了文笔,三是和读者进行了互动。
2、影评。
我极少看电视剧,但偶尔看电影。从时间投入方面看,我认为看电影比电视剧要划算。一部电视剧若干集,一部电影只要一两个小时。大体上讲,电影的制作质量比电视剧高。
事实上,我也确实看了不少制作精良的电影。那些电影也曾或多或少的带给我一些启迪。
回想那些电影,有的让我深思,有的让我震撼,有的让我感动。
只要细细品味,总会有所收获。
而写影评,发表对电影的见解,可以增加自己的电影鉴赏水平。
3、专访。
四年前,我曾在一家大型的保洁公司做专栏记者,负责采访大量的从事保洁行业的老板。半年里,我累计写了接近一百篇稿件,那样的实践使我对人物专访有了新的认识,我逐渐体会到做采访并撰写采访稿非常有趣。
无论是用电话,还是用微信,或者是面对面的采访,别人讲述时,你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体验。这种体验增多了,对行业的认知就会加强。我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将写作转向商业化的。
至今,我仍然感谢那段经历。
后期,我仍然希望我能够广泛的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和他们交谈,写一些访谈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商业或文艺,或平淡或有趣。
总之,它要记录些什么,表达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4、散文。
这应该是最普遍的一种文体,也是我最熟悉的一种文体。散文,我小学的时候学,中学的时候学,大学的时候学,踏入社会了,还会买几本散文集来回翻看,既是为了填充知识,也是为了陶冶情操。
散文种类很多,有记实型,有抒情型,有哲理型,有回忆型,有娱乐型,有小品型,不一而论。
如果问我最喜欢谁的散文,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梁实秋。他的散文意境高雅、文笔流畅,虽然谈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往往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写散文如果能写到这种水平,那么不是大家,也能算是大家了。
找参照物,就应该找最标准的参照物。按照“求上则居中、求中则居下”的法则,我应该向梁实秋先生看齐。
后面要在散文方面多下点功夫。
5、时评。
我是学新闻出身的,因为客观原因最终没能走进一家报社或杂志社,以记者身份发表哪怕一篇时评。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遗憾。
现在传统的媒体被自媒体所替代,媒介变了,但是对稿件的要求仍然没变。无论什么样的媒体,无论哪家媒体,在任何时候,都缺高质量的稿件。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了,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理解。
作为记录者,应该做一个睿智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探求事实真相,然后用文字呈现给大家。
6、小故事。
我一直喜欢看故事,小时候看《故事会》和《知音》、后来看《读者文摘》和《特别关注》、再后来看报纸专栏的小故事、近期又在看短篇小说。承载故事的载体在变,但是阅读故事的习惯一直没变。
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体验。
有的故事很励志,有的故事很有趣,有的故事很鸡汤,有的故事很惊悚,有的故事令人回味。
深究这些故事,我就知道,有的故事是瞎编的,有的故事是真实的,有的故事是拼凑的,有的故事是嫁接的。
谁都有故事。我也可以写那样的故事。不管是纪实的,还是编造的,或者是合理嫁接的,只要我肯写,并且写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我的编故事、写故事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7、杂文。
应该来说,这是最好写,同时也是最难写的。说它好写,是因为没有题材的限制,没有字数的限制。说它不好写,也是因为如此。
杂文的核心是杂,我的理解是,杂文虽然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但标准只有一个,写的好。如果天赋不足,写的足够用心也未尝不可。它应该是以上类别的补充。
上面七大点,是我今后写的主要方向。这个规划,希望我能够圆满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