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读的书挺多的,可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内容却很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于是,很多人就会认为,读书是没用的,或者读书达不到我想要的预期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让书里的知识有用起来,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自己呢?这中间是有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就是演绎思维。演绎思维和律师思考问题的逻辑是一样的:律师通常是先假定一个人是有罪或是无罪,然后再通过对证人、证物、证词的推演,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判定是正确的。
读书也需要这样的演绎过程。我们接触到一个结论(观点),但是这个结论(观点)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却是需要自己去验证的。怎么验证呢?到真实生活里去验证。
以我自己为例,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行为习惯》这本书,书里讲了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直到最近,这些原则才开始变得对我“有用”。
比如:
在孩子乱扔玩具时,我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发火,先想想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以他现在的能力,是不具备独立整理玩具的能力的。那么现在的他能做什么?或许可以先教他如何进行分类。于是,我和孩子一起在纸上画了几个图画标签,有球,乐高,汽车,书四个大类,然后让他自己把标签贴在了不同的收纳盒上。下次,只要问问他:“汽车应该放在哪里?”“书应该放在哪里?”,他就可以自行对玩具进行分类了。这样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客观的看待孩子,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这是我对“产出/产能平衡”原则的第一次演绎。
我一直有写作的习惯,而且这些年也给自己定了不少写作目标,还加入过写作训练营,也看了很多关于写作方面的书,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型的作品。我用“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来做反思,发现一直以来,我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扩大产能这件事情上,而对产出的关注却非常少。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所以,这是我对“产出/产能平衡”原则的第二次演绎。
我原来坚持给自己的小家庭记账,但现在却中断了。因为记账给我带来了一个强烈的负面感受:挣的钱总是不够花。尤其是每个月还要做预算,一个月就挣五千,可是总有5000+的预算在那等着。然后,就会不自觉的压缩一些支出,衣服可以不买了,鞋子也不买了,这个月先给家里换一个油烟机吧。时间一长,我不但对记账失去了兴趣,对生活也平添了很多抱怨。现在想想,其实记账只是一个工具,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但因为我太过关注产出(花钱),却忽略了如何提升产能(挣钱能力)。真正让我不快乐的是产出和产能之间的不平衡,而不是记账工具。这是我对“产出/产能平衡”原则的第三次演绎。
经过这样三次的演绎,我真切的感受到“产出/产能平衡”原则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相信它是有用的,我又会想着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去使用它。这种正向循环一旦开始,我就会觉得,读书有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上面提到的是在不同的领域验证同一个结论(观点),我们还可以在相同的领域验证多个结论(观点)。
之前,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演绎了“产出/产能平衡”原则,除此之外,我还演绎了“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两个原则。
作为新手父母,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育儿难题,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也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这时候,只要想想“以终为始”的原则,问问自己,我想要培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如果这个目标清晰可见,那整个育儿过程,就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麻烦。比如:我对孩子的终极教育目标,就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能最大程度去做自己的人。所以考试能得多少分、有没有音乐才能、会不会演讲等等,这些都是浮云,我会一直以我的终极教育目标来指导他成长。
对于全职妈妈来说,如何和孩子度过高质量的一天,是非常充满挑战的一件事。如果用“要事第一”的原则进行思考,把孩子的运动、阅读和游戏,归到要事的行列,其他事情就会自动退后,这样就不必为每天该干什么而苦恼,更不会在手忙脚乱中度过一天。
这就是上面说的演绎思维,而验证的结果无非两种,肯定或是否定。如果验证的结果是否定的,你自然就不会相信这个(结论)观点,更不会想着如何去运用它。如果验证的结果是肯定的,你就会越发的信任这个(结论)观点,尝试在更多的领域去使用它,这时候,知识才真的开始变得有用了。
所以,再觉得读书没用,或者读书作用不大的时候,不妨试着使用演绎思维,横向可以对同一个内容在不同领域进行验证,纵向可以在同一领域内验证多个内容,经过这个演绎过程,你一定能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