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独乐:此心安处

独乐:此心安处

作者: 握好倾斜的伞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09:52 被阅读0次

    从读论语中,读到了苏轼的诗。

    我期待能拥有“静”,从而能得到自我,不会被某些东西裹挟,当我今早意识到,我能从“瞬时恼火不甘”的情绪中,转变为站在人事物外,去包容,去轻松愉悦交谈甚至施以爱。

    从而,我也包容了瞬时那个情景中的小我、执著的我、索爱的我、软弱的我……

    我忽然明白了,这或许就是“跳出小我”,是“以我为中心”,如果什么障碍了我,我就要变大,让它被我抱持,只要我不想“不自由,悲切,痛苦”,我就变大,我还拥有原来我想拥有的,但是我是大的,他们是小的。这样,我就实现了从“求被爱”到“为自己负责”——主动尽最大努力爱自己,同时主动温暖愉悦地去爱别人了!爱和被爱,都只是我要做的动作,不再问结果。

    我在想,之所以我能开始这样做了,或许我是开始看见自己了,关注自己的感受了,主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只是要直截了当提出自己的需求,针尖对麦芒(这对我是个突破,我难以直接表达和提出需求),也要在我独立的空间里去“大爱”,包容,前提是,我安然照顾好了自己。


    我昨天问了群友“关系”的这个问题。

    一位说:我们容易沉迷大脑,大脑分析就是利害关系。推荐《对生命说是》。

    一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人。爱始终在那儿,但我们感知不到,所以需要从外在索取。自我也要从外在的回应中,滋养存在感。当自我感知不到被爱或可以去爱的人,那么也就失去存在感而痛苦,麻木,失去活力。但若能看透放下,会发现爱一直在心里。

    一位说:只要自己过的好,谁还记得谁是谁,放不下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觉得三位说的都是我,都是我自己完全符合的三面。


    我想,我需要看向大师们,他们是如何“静”的,如果我的心不静,我始终找不到自己。

    《司命宫杨道士息轩》

                            苏轼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

    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

    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

    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创作背景:

    静,是道佛都倡导的一种大境界,苏轼一生的事业都是坎坷的,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苏轼很欣赏友人侍妾柔奴的一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为此写下了《南乡子》。由此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这个“静”的境界。这种静,是心静,平和而安然,闲观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

    历来不得志的文人墨客要么郁郁寡欢,忧心忡忡,就是愤世嫉俗,遁隐终老。苏轼必须以一种“静”的方式来应对失意的生活,否则不得从这惯例里抽身,由这桎梏中解脱出来。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找到精神上的升华。于逆境中看出水阔天高,风光霁月,泰然自得。

    【汪曾祺】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shì,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心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乐:此心安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wy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