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很多人股票、理财、基金等都尝试过,也应该投过地产。常在河边,哪有不湿脚的,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好的投资,不过是正好符合了某一阶段的社会财富运行逻辑,搭上了顺风车。
更多时候是幸存者逻辑,而不是当时看得多准。
我们的经济史本质上还是政治史,经历了30年的低效运行,80年代开始原始的财富和技术积累,90年代制造业起步,两千年完整产业链全面兴起,与眼下的艰难转型。
在西方的商业游戏规则下,第一次向亚洲的产业转移,使四小龙四小虎脱颖而出;亚洲的第二次产业转移,是大陆的战略机遇;
按照产业发展规律,一代从业人口的淘汰,应该是小三十年的周期,这一切却在土地盛宴中,提前十年举步维艰。
自从土地能造富,城市全面崛起,地产商披星戴月,背了十几年黑锅。 小二十年过去,地产商终于不再挨骂,背后的推手傻瓜也看清了。
18年下半年,刚刚不挨骂就挨砸,带头大哥上演一出好戏,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毕竟上一轮一脚踩滑,坐次拱手让人,“郁”闷了好几年。
过去房地产市场运行,脱离不了恐慌式定价逻辑,疯买疯涨,疯长疯买;这条气旋风力倍增,席卷一切,包括我们的正常思维。(在城市户均0.8套的时候说永远涨,到了户均1.1套的时候还可以说永远涨,等到了多数城市户均1.5套的时候你还说会永远涨吗?)
成功的地产投资,无非是跟上了城市化。城市化终有尽头,17年楼面地价拍出天价,18年流拍一片,就算还有城市化的下半场,天价地板上就算是只放安置房的配置,最后也达到豪宅的价格。
牛肉涨价了,牛肉包子涨了一块,可菜包子为啥也涨五毛 ? 老板回答包菜包子的师傅要吃牛肉。这就是蝴蝶效应的迭加。
不管您愿不愿接受,世上终无不散的筵席,笙歌尚时有,美人已迟暮。
高净值或高价值人群,放在英美也是稀缺品,会一直涌进城市,源源不绝?
本想关上篱笆割韭菜,动作太大把鸡惊飞,早上的鸡蛋没了。恨得牙痒痒,于是回头再狠割两把解恨。鸡飞蛋打。土地财政反映到市场,连续叠加后体现为挤出效应。
世上再无如此完美的吾土吾民,产业完整、人才济济、经验丰富、吃苦耐劳(只限民企)、死而后已,国民血液里具有创造财富的原生基因,看看任正非王健林董明珠这些企业家的日程表,强度真不是哪个普通人都扛得住。
企业需要的不多,一个能够生存的营商环境,相对合理的金融平台。营商环境是充满可能性的绿洲,金融平台是社会的血液。活力来源于血液,气温低于12摄氏度,鳄鱼血液运行滞缓,一堆嫩肉只能任人宰割。
银行与金融携手狂欢,先把企业利润都挤压完,再用屁吐屁把老百姓的口袋掏空。
镰刀太多,韭菜太少;狐狸太多,鸡明显不够;不完蛋才怪。
每一个好的时代,都不能一业独大,应是群雄并起。科技、制造、服务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跨界整合、降维攻击、精准覆盖,正在推动中国企业快步超越。
反观过去,中国的机会,是资本的洼地逻辑,而且洼地象海一样大,突然有一天发现,大海变成水洼,而且把海弄干的鱼,不在水洼里。
制造业只要彻底停滞两年,管理梯队散了,设备设施抵了,仙草也难续魂魄。
东南亚欠发达地区,具有土地、人口、税收政策的优势,只要有安全的环境,对制造业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现在国内制造业利润率不过2-5%,政策环境稍微好一点,利润就是翻番打滚,立刻满血复活。
这一切,促使企业提前走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