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电影《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分上、下两部,时间比较长。刚开头看得漫不经心,可越看越吸引人,欲罢不能,以至坚持到午夜以后看完,最后带着满足入梦。
电影非常精彩,值得有文化的人一看。
情节主要围绕巴尔扎克与几个女人——母亲和情人——而展开,对其创作过程着墨不多。当然,两性情感也不能说是外在于创作的噱头,在我看来,她既是创作的内容,也是创作的重要动力;既是世俗魅力的调味品,也是人性崇高的元素。
巴尔扎克与俄国贵妇人伊芙的关系是这部电影着力渲染的内容,这与以往看到的巴尔扎克传记有所不同,果真如此,那么确实增进了人们对巴尔扎克的再认识,也使伊芙这个女性显示出了夺目的光辉。一般巴尔扎克的传记大多倾向伊芙是在玩弄巴尔扎克的情感,甚至认为巴尔扎克的死与她的这一行为有关,如此的话,伊芙成了“女人是祸水”的又一例证。不过我想,以巴尔扎克阅世之深,竟然为伊芙神魂颠倒,必然有其难以抗拒的人性魔力——电影中伊芙的形象也基本传递了这种力量。电影将两人的关系由浪漫伸展到现实,有世俗狡黠,有真挚情感,大俗大雅,伊芙被大大提升了形象品格。两人的情感游戏中,伊芙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个演员挑选得非常出色,美而贵,黠而慧,聪慧内秀,有主见有眼光,光彩照人,魅力无限。巴尔扎克如果因此被诱惑至死,应该说不枉平生。
巴尔扎克这个演员的外形符合历史上的真人形象,形如雄狮,脑袋硕大,精力弥满,粗壮有力,形体不匀。令人略感不足的是,电影中巴尔扎克这个演员的表演分寸可能有些过火,话语太多,语感油滑,虽然不乏机俏,但总觉得内涵欠缺了一点。
伟大的雨果在片中的出现被极度矮化了,完全是一个陪衬——但既然巴尔扎克是电影的主角,此种情况也可理解。
其二
电影《护送钱斯》和《天才捕手》很棒,堪称是好莱坞的精品,观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萦绕!我以为前者诠释了什么叫“视死如归”,后者揭示了两个天才人物的共生关系。
《护送钱斯》堪称《信使》的姊妹篇,叙述的都是美军对阵亡军人的善后处理事宜,按说这个过程的气氛不会轻松,也不会有令人高兴的戏剧性,但这两部片子拍得令人动容,吸引人,在逼真严谨的公务仪式中让人领略了美军善后处理过程的人性化细节,由此强化了一种超越个人的价值观念,具有美国的主旋律色彩,但真诚感人。
《护送钱斯》的情节几乎尾随在《信使》过后,讲述了一位美军上校主动护送一位在伊拉克阵亡的同乡士兵遗体返回故乡的经过。旅途的主人公是被悬置的始终未露真容的普通士兵钱斯,上校仅仅是处于旁观位置的护送者,而且他对钱斯也不了解。一路的重要活动就是几次转运过程的交接仪式,虽然很简单很机械,但场面很庄重,人们自发的崇敬神情很感人。影片的高潮是最后从机场前往钱斯故乡的山路上,当沿途的车辆看到覆盖着国旗灵柩的灵车时,自发地开着大灯,尾随在灵车的后面,形成浩浩荡荡的护送车队。长长的车队无声地穿行在巍巍青山之间,场面令人动容。钱斯未露真容既符人之常情和美学常理,但敏感的观众也会预感到它在这部电影里有特殊的理由,这个悬念一直到电影的最后,钱斯的战友追忆钱斯在战场的最后时刻才终于揭晓谜底……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钱斯的英勇壮烈都让这一普通一兵显示了不普通的品格。
一趟偶然的护送之旅提升了上校的思想境界,也为普通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课,但这个大道理在电影中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细节实现的。
《天才捕手》讲述了天才编辑麦克斯·铂金斯和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友谊。情节安排很讲究但表面并不花哨,大多为日常生活场景,可是满蕴激情,有一种穿透日常的宏大意绪。通常事关创造的艺术作品往往会陷入煽情的窠臼,戏剧化情节和演员的夸张性表演常常逾越生活尺度。这部电影对此很谨慎,很节制。两个天才惺惺相惜,也有误会、分歧和伤害,然而最终彼此成就了彼此。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演员演技非常出色,非常投入,人物完全被演活了。
这部电影属于传记题材,朴实充满生活气息,但不知为何,情怀和气氛却处处透着一股伟大的气质。从头至尾,一直有一种感动流灌全片。这是一部题材并不取悦观众但绝对够得上伟大的影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