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春联里的年味

随笔‖春联里的年味

作者: 罗坤_a9cb | 来源:发表于2023-01-23 19:22 被阅读0次

    毋需附庸自风雅

    春联里有年味

    王兆贵

    对句乃中文特有的修辞方式,言近而旨远,文约而义丰,构思精巧,谐趣横生。其格式早已定型,讲究很多,非常严谨,不仅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当,而且要结构相称,节律相谐。您若读过李渔的《笠翁对韵》,基本上就能悟出其中的门道。说起来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实际上却是古代语言教习的基本功。过去童子拜塾师或进学堂,在正式读经前,除了要背诵《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外,还要习声律、对对子,有课后作业,也有当堂属对。文思敏捷的学生,就像武功精进的练家子,见招拆招,应对裕如,妙语天成,珠联璧合,同时也为日后赋诗填词做文章淬炼了出口成章的修辞才华。据说,铁嘴铜牙的纪晓岚,年轻时就有人给他出了个刁钻古怪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略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鹦有雌雄都叫哥。

    老百姓生活中最熟悉的,自是春联。写春联、贴春联,是年味的一个载体,也是人们祝福美好生活的一个方式。大约是自小就见惯了春联,对这种古老的文体逐渐熟起来。春联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早期有老先生摆摊,现写现卖,后来被印刷品取代了。对联的修辞及格律大同小异,不过是新春吉祥之类的对偶句,却也雅俗共赏。除夕这天,再忙也要趁天黑之前,将福字和对联贴到临街大门上。贴对联本身不是技术活,却也有讲究,首先必须分清哪是上联贴右边,哪是下联贴左边。这就涉及对句的平仄问题:上联的韵脚通常为仄声,下联的韵脚通常为平声。不懂其中门道的人家,需向明白人问清楚了,做上标记,贴反了就会闹笑话。

    对联也叫楹联、对句,俗称对子,诗词歌赋中称为对偶句。作为传统文化样式,对句不仅见诸于诗词歌赋及章回小说的回目,而且呈现于亭台楼阁,不论是大雅之堂,还是寻常巷陌,到处都能瞥见它们成双入对的身影。过去的商号、酒馆、药店等铺面,都会挂楹联。商号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酒馆如“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药店如“但愿世间人常寿,宁可架上药生尘”,就连理发店也有妙联,如“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又如“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对联喜庆,百姓乐见,适合于多种场合。老宅东厢房梁柱上,曾贴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楹联。从横披“上梁大吉”可以看出,那是建造厢房时请人拟写的。节庆期间的门楣或厅堂上,对联就更为常见了。即便我们进庙宇观瞻,迎面而来的门柱上,多半会有楹联的。在古装戏曲或影视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才子佳人应景作对的桥段。《红楼梦》中有一场彰显贾宝玉才华的重头戏,其中就有他为“沁芳亭”拟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至于在掌故类笔记文中,巧对精华的逸闻就更多了。

    记得上初中时,从同学那里借得一本小册子,左上方的书名是《巧对精华》,右下方标明光明书店印行。这种半文半白的竖排繁体旧书,读起来尽管有些吃力,但仍觉得谐趣横生。

    诗词中的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蕴含哲理。典例太多,不胜枚举。如徐宗干的咏碳诗云: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巧对精华》这本小册子,并非从律诗中摘录出来的对偶句,也不是尺牍类楹联大全,而是关于对对子的坊间趣闻汇编,体裁上属于笔记说部类小品,类似于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段子,只不过是多了些机敏的应对技巧。这里不妨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其一说,有个擅长滑稽的书生,为一家梨园代拟楹联于戏台两侧台柱。上联写着: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下联写着: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段后评曰:“一意化两,是白描之好手也。”

    其二说,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虽然是大白话,拆解倒也有趣。

    其三说,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这一则摩状如同画卷,且极具动态,趣味性更强。

    到得新文化时兴后,对对子虽然不再是必修课,但在研习国学的师生中,仍然会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不仅收藏或者请人题写堂联挂在客厅或书斋,而且会自撰条幅砥砺操守以自警。由是观之,对联实乃国粹,毋需附庸自风雅。

    附注:本文发表在《解放日报》2023年1月22日朝花副刊,责编黄玮。因属春节特稿,见报标题由《毋须附庸自风雅》改为《春联里有年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春联里的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zlhdtx.html